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年轻人走近历史(望海楼)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7日04:1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有调查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年轻人进行了“二战认知现状”调查。数据显示,二战对于年轻一代已渐行渐“远”;对于一些二战的关键词,知道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60年过去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永远都难以理解并领悟过去那个时代的悲惨和无奈,也永远难以感同身受世界大战的罪恶和灾难。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让今天的

人们记住,在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曾经发生过最残酷壮烈的战争,有过侵略者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杀,有过先烈们浴血奋战的惊天壮举,有过“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悲壮历史,却是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不应当放弃的。

  人是不能不懂得历史的,人们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据调查,74.6%的中国民众希望加强关于二战历史的教育,九成的被访者认为类似今年的纪念活动今后还应继续。这样的期望让我们反思,在没有庆典的平素往常,我们是否很好地创造了让年轻一代走近历史的契机?

  应当承认,我们的历史教育与民众需求之间还有相当距离。今天我们的历史教育基本上是在学校开展,内容上大都是照本宣科,方式上也比较单调沉闷,在孩子们眼里,它只是教学大纲上的一个章节,是需要背诵考核的一种“知识”。

  而一些国家的学校会采用多种方式,让孩子们用心接近那段历史。比如,让学生选择一位在二战期间被害犹太人的名字,然后在课外调查他的历史和被法西斯杀害的经过,最后全班交流各自的调查报告,老师根据完成情况打分。

  这样的历史教育是震撼人心的。孩子们在查询资料时,逐渐由一个生命的消失一点点地揭开那段残酷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到的触动和教育,是寻常读史所难以比拟的。它让已经开始有独立判断和分析能力的孩子们,不仅记住了历史的真实,也获得了打量历史的视角。

  时代的场景变化太大了,要让年轻一代真正记住历史,确不能停留在概念式的说教上,而应当融会在生活之中。它不应当仅仅是在博物馆、纪念馆中才能看到,只是在书本中才读到,它还应当渗透到我们居住的街区、生活的场景中,这样才能化为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在欧洲许多国家,现代化进程并没有改变那些与二战相关的特殊地点的历史面貌,今天的人们依然可以借此凭吊和纪念。而我们的抗战遗址,何时才能摆脱因保护不力濒临毁灭的命运?战争结束60年后,前往俄罗斯各地的二战胜利纪念碑献花,依旧是新婚夫妇们的传统。而我们,什么时候也能自发地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去凭吊烈士陵园的英烈忠魂?

  “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参加过60年前那场战争的老兵们这样说。

  但愿我们的历史教育,能够早日让我们面对这些老兵和3500万同胞的灵魂坦然回答:我们没有忘记。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27日 第一版)

  作者:卢新宁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