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初秋时节宜清补(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7日05:11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初秋时节宜清补(图)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四季变化对人体有重要影响,人只有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才能健康长寿。为此,中医提出顺时养生的法则。“秋冬养阴”。秋天到了,被酷暑折腾得身体乏力、一夏没有好胃口的人们开始进补,但进补切莫盲目。

  初秋时节顾护脾胃要紧

  与刚立秋时闷热难当的天气相反,最近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给人们带来阵阵湿冷的感觉。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消化科杜磊副主任医师说,接连的阴雨天气使空气湿度加大,而中医认为,“湿易困脾”,加之人们在夏季过食冷饮,脾胃功能不好,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肥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虚弱”的胃肠不能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杜磊建议,初秋时节宜清补。

  具体说,就是食用一些具有清热、利湿、健脾作用的食物或药物,一方面可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从而清除炎夏残留体内的热毒,另一方面通过调理脾胃为中、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此时不妨多喝点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红枣莲子粥、山药粥等。

  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朋友,此时一定要与肥腻的养阴之品如鹿角胶、阿胶等“划清界限”,否则,非常容易加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脾胃虚弱者若适当喝些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则对身体大有益处。若肚子胀满不舒服、食欲不振、大便有点稀,可多吃绿豆芽、小白菜、苦瓜、芡实、赤小豆、茯苓等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与药物。

  体质不同进补因人而异

  尽管雨一直下,空气湿度大,但总有些朋友常会感到口干舌燥,时不时还咳嗽两声。这是怎么回事呢?杜磊说,根据不同的体质,中医把人分为不同的类型:一类是阴虚型,这种人体形较瘦、容易上火;一类是湿盛型,体形较胖、痰多。此外还有阳虚型等。

  中医认为“燥易伤肺”、“燥易伤阴”,虽然现在还不算太燥,但阴虚型人本来阴液不足,加上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很容易造成上火,湿冷的环境收敛毛孔,体内的火邪反而更不利于排出。因此,阴虚型人应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养肺生津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如用白木耳或黑木耳炖冰糖服用;用玉竹、沙参与鸭一起煲汤服用;黑芝麻炒熟、研末,用蜂蜜调服。此外,还可适当多吃一些水果,其中以梨、甘蔗为首选,其次,像荸荠、香蕉、枇杷等也是良好的润燥之物。

  对于湿盛型体质的人,应少吃上述水果和油腻食品,进食不要过饱,总体坚持清补的原则。另外,根据五行相克理论,“金克木”,肝属木,饮食五味中,辛属金,酸属木,所以秋季饮食还应注意“少辛增酸”,以养肝气。具体说就是应少吃辣椒、葱、蒜等辛燥食品,多吃芝麻、糯米、蜂蜜、甘蔗、菠菜、白木耳、梨、百合、山药、藕、乳品等柔肝养阴的食物。

  年老胃弱晨起宜食粥

  年老胃弱之人,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生地汁粥、黑芝麻粥等。明代医家李挺说:“凡晨起食粥,利肠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粥可生津,以防秋燥。粥需热食,可抗秋凉。除单纯进食米粥外,还可根据自身情况酌加一些天然药物。如莲肉粥养神固精,扁豆粥和中补脏,核桃粥润肤防燥,松仁粥润肺益肠,菊花粥明目养神,燕窝粥养肺止咳,山药粥固肠涩精等。

  需要提醒的是,秋季进补应以清补、平补为主。除了阳虚型体质者外,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对于身体虚弱、患有慢性疾病的朋友,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进补。

  清热润肺食物小点兵

  下列食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药物作用,大家可酌情在秋季选用。

  豆腐皮:清肺养胃,止咳化痰。

  白萝卜:消食化痰。

  百合:润肺止咳。

  山药:健脾补肺,止咳益精。

  白木耳:滋阴润肺。

  荸荠:清热化痰,消积利湿。

  柿子:清热润肺,止咳消瘿。

  杨梅:止渴生津。

  梨:生津润燥,清热化痰。

  苹果:生津润肺。

  葡萄:生津止渴。

  核桃仁:温肺定喘,补肾益精。

  花生:润肺止咳。

  牛奶:补肺润肠,生津止渴。

  茶叶:止渴生津,清热利尿。

  豆浆:补虚,清火,化痰。

  洋葱:清热化痰。

  胡萝卜:润燥明目。

  冬瓜:清热利水,消肿解毒。

  蘑菇:补益肠胃,化痰散寒。

  甘蔗:清热生津,下气润燥。

  橘子:开胃理气,止咳润肺。

  白果:敛肺平喘。

  松子:润肺滑肠。

  甜杏仁:润肺平喘。

  鸭肉:滋阴补虚。

  冰糖:养阴润肺,止咳化痰。

  蜂蜜:润燥通便。

  如病人需饮食调养,请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吕占伟

  责任编辑:李胜利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