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企典型)鞍钢:10年技术改造走出自主创新之路(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7日18:25 新华网
(国企典型)鞍钢:10年技术改造走出自主创新之路(图)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主任张国宝讲话

  新华网沈阳8月27日电(记者陈光明、王炳坤)骄阳似火的8月,在济南钢铁集团公司(济钢)新厂区的建设现场,近千名来自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忙得不亦乐乎。由鞍钢自主开发、向济钢成套输出的“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在建成主体厂房和两台连铸机组投产后,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

  这是鞍钢首次对外输出自己的成套技术。目前,此项目两台投产的连铸机组已经达到或超过了计划产量,济钢集团总经理李长顺由衷赞赏:“这是真正具有中国钢铁业民族品牌的项目。”

  “钢铁产品要打出鞍钢品牌,生产钢铁的技术装备也要打造民族品牌”,面对新的竞争形势,鞍钢人满怀这样的豪情壮志。近日记者来到鞍钢厂区,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鞍钢主体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0%以上的产品已调整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板材,近年来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在生产线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而在10年前,鞍钢却是另外一幅景象:别说输出技术,连一套完整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装备都很难找到;技术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下降,企业陷入全面亏损。随着改革不断深化,鞍钢人踏上了求索创新之路。

  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组建的国家重点钢铁联合企业,鞍钢拥有大量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生产装备虽然落后,但是很多零部件能用来组装新设备。鞍钢集团经过一番研究思索后提出,“鞍钢要改造,没有钱从国外全套购买新技术,只能靠自己开发创新,能省就省。”

  为了走出困境,鞍钢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开始了一系列技术改造。由平炉炼钢改成转炉炼钢,由模具铸钢改成连续铸钢,并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780、1700两条热连轧生产线”和一套“冷连轧酸洗联合机组”。

  资金要用在刀刃上。鞍钢在技术改造之初就定下一条规矩:“能自己干的就自己干,自己确实干不出来的关键部位,才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在引进的同时要注意消化吸收,迅速形成自己的技术资源和创新能力。”鞍钢“1780热连轧生产线”是1999年引进日本三菱关键技术建成的,而两年后,鞍钢依靠自己的力量,自行建成了“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使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技术装备跃为国际一流水平。

  鞍钢开发出我国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后,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局面,从此国外向中国输出这套技术装备的要价直线下跌,从原先的80亿元至90亿元下降到40亿元至50亿元左右。

  鞍钢通过自主创新,摸索创造出一条“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技术改造新路子。鞍钢集团副总经理王明仁介绍说,“十五”以来,鞍钢依靠自己的力量,先后完成了矿山系统“提铁降硅”,容积达3200立方米的新1号现代化高炉、多条彩涂板生产线等的改造和新建,而通过自主设计、研发和装配调试,绝大多数项目所需的投资额比国际同类项目要少得多,具备了“小项目当年投产,一年收回投资;大项目3年内投产,3年到5年收回投资”的能力。

  技术改造提高创新能力。鞍钢自1995年以来共申请专利近700项,近3年有近30项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项。装备升级增强了产品研发能力,担任过三峡工程总指挥的陆佑楣对此深有感受。2004年初,三峡工程对12个电站大型水轮机的蜗壳钢板进行国际招标时,由于对这种钢板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国际上竟然没有一家企业投标,情急之中的陆佑楣将目光投向国内企业。鞍钢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研制国产替代钢板以解三峡工程的燃眉之急。由鞍钢技术中心和新轧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的项目组,以超常规的工作方式,经过多次试验,仅用3个月时间就轧制出替代产品,完全达到三峡工程对水轮机蜗壳钢板的要求。

  鞍钢集团总经理刘玠说,10年技术改造不仅使鞍钢的技术装备和产品结构跨入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且使鞍钢掌握了一系列先进的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增强了自身的开发创新能力。今后鞍钢将在钢铁装备制造和生产工艺开发上下功夫,将“卖技术”作为自身发展的一大亮点。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