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节约文化的核心在于节约规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8日00:11 红网

  “中小学教材一说到中国就是‘地大物博’,我看早该改成‘地大物不博’。”近日在上海政协召开的“节约型社会”讨论会上,有政协委员呼吁“地大物博”退出课本,而有评论说这是“因噎废食之举”;河南省长李玉成近日在谈建设节约型社会时提出了河南要勒紧腰带过紧日子的口号,有网友大发感慨,赞誉李玉成省长的“豪言”,跟贴上却有“领导的讲话意识大于法律意识”的委婉批评。

  “地大物博”该不该推出中小学课本?“勒紧腰带过紧日子”的口号好不好?若没有一个“节约”的判断标准,对此的评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区分谁的观点更正确。而当这正反两种意见放进自由竞争的意见市场时,其结果不是真理的胜出,而是声音大者、传播能力强者胜出,“沉默的螺旋”机制则让其成为舆论的主导。可见,节约的标准十分重要。什么是节约,什么是不节约,这不仅是媒体宣传尺度的依据,公众节约的依据,还是新时期节约文化生根的土壤。

  节约文化是人类各种节约的生活方式的总称,由节约技术、节约制度、节约观念三个层面构成。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概言之即是技术是基础,制度是保证,观念是先导。我国虽有节约的优良传统,但长期以来,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和刺激消费的过度宣传,铺张浪费的大大抬头,各种浪费现象屡禁不绝,尤其是官尝商场的浪费行为。由此,在现有的节约技术条件下,重建新时期的节约文化须从节约制度的建设开始,继而在节约制度上推广节约的理念、意识,培育公民的节约文化。也就是说,节约文化的建设核心在于节约规则的明晰和推广。

  新时期节约的规则是什么?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标准,在资源紧缺、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节约应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最大限度的节省,最大限度为后代多留些,最大限度地提高已开发不可再生资源的效益;以及对可再生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节约的新规则应在这个逻辑起点上重建。由此,应科学的规划不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开发,采用各种节能技术,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可再生的太阳能、水能、风能、热能等能源;建设循环经济,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等等。

  而在当前铺天盖地的节约报道中,笔者发现“节约”的规则有被泛化的趋势。节约似乎成了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比如,地大物博该不该推出中小学课本,应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而改变,不能为了教育孩子的节约意识任意删改教课书;市长“豪华办公”是腐败的迹象,应受到相关的法律法规惩罚,不能以浪费为由批评了事;勒紧腰带过紧日子的提法适应于资源消费领域,而不能泛化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开办夏季滑冰场,举办啤酒喷泉,做“吉尼斯”式的店庆蛋糕等行为是一种企业行为,不能因浪费为名取缔之,而应用各种管理手段规范之,比如应征收过度使用资源的额外税等。

  “节约”规则在社会上撒播过程中出现各种误传、误解,误判,给了一些人以““节约”之名贩卖“羊肉”的可能空间”,他们虽言“节约”,却意在“节约”外。这种意见的纷呈迭出,虽然散播了大量的“节约”符号,行成人人言节约的繁荣景象,但是由于混淆了节约的规则,因而必然形成人人虽言节约,却人人不践其言的纸上节约现象。

  (稿源:红网)

  (作者:刘继忠)

  (编辑:耿红仁)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