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崖上鼓声(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8日05:13 人民网-人民日报
崖上鼓声(组图)
王錞的中国画《崖上鼓声》

  李毅峰

  鼓声,从幽壑高崖传来的鼓声,意味着什么?

  鼓声,从满纸云烟传来的鼓声,意味着什么?

  谁能听得出这鼓声来自何方,来自何年?殊不知,这是一种震撼,从宣纸上传出的,从笔墨中传出的,从画家王錞心灵传出的……

  读王錞的作品,就像聆听他画中传出的鼓声,悠远、深邃、激荡、抒情。

  在中原文化厚土中走出的画家,有着深厚的历史感。滔滔黄河的沉积,太行雄峰的浸淫,三晋古风的熏陶,使得王錞对传统有着得天独厚的认识和理解。他说,传统不是一两句话、一两点墨、一两条线所能阐述清的。传统最重要的是对历史文化的接受。在接受中,涵养着它对认识和行为的影响。传统是融在血液中的影响着思维的因子。它取决于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后天修养以及专业造诣等。对于王錞来说,传统合成了他独特的具有人文内涵的艺术语言。

  王錞对中国画的基本语言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线是中国画的生命。中国画之所以延绵不绝,是因为线的活力延续了它的生命。特别是人物画的线,不仅随时代而千变万化,描绘出多彩多姿的人物形象,而且线自身也在不断趋于完善,逐步成为中国画特定的语言符号体系,有了独特的审美要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十八描”等等线的功能和形态都是表达画家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在王錞的作品中,他吸收了速写简练、准确的造型性,同时又使线与人物的性格、与人物的背景处理结合起来,所以,他描绘的线既相融于主体对象,又有独立的审美性。

  首先是短线求涩。涩之美是中国画用笔追求的境界之一,符合中国人精神内敛的行为准则。王錞描绘的是太行山的风情,环境的处理手法直接影响着画中人物。在描绘环境中的山水时,他采用了短线的表述方式,以再现北方山水之厚重。而画面中人物的表现也采取了与背景相同的手法,以短线勾勒,表现出山民的质朴和憨厚。

  其次是中锋求朴。王錞用笔多以中锋,如折钗股,圆浑而有骨气。

  第三是运笔求稳。为在整个画面的调子上强调山西地理环境的审美特点,他在运笔中较好地掌握了中国画中用笔迟留徐疾的关键,迟留得当,迟中求稳。求涩、求朴、求稳并未使王錞的作品落入刻板,相反,他的画涩而不滞,朴而不呆,稳而不死,这是因为除了以上“三求”外,他更在线中求情。他的情,使他的画如鼓,如歌。无论是山坡坡、庄稼地,还是婆姨、农夫,都赋予他画中的线以生命的灵动和生活的内涵。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画家之师。石涛曾说:“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其中,“受”即是要深入生活,亲身感受生活作用于人的反应,以真心真情去接受、去认识创作的灵感与方法。几十年的绘画生涯中,王錞在浸染着厚厚的黄土情怀的同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山寨乡村,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稿。写生的目的在于对客观规律的把握。作为人物画家,首先要忠实于对象,严肃地对待对象。但生活本身并不是艺术,要把现实生活、现实人物推进到艺术的境地,必须在创作中投入思想感情和艺术构思。主观上情感的参与,是作品意境的深化和艺术灵魂之所在。

  王錞笔下的人物便是从生活中展开的。他专注于对人生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求索。无论是刻画“阳婆出来红满天,铁锁手拿放羊鞭”的吕梁小伙,还是“一枝一影寒山里,野水野花清露时”的古典人物,都能让自己以最感兴趣和充满创作激情的表现,传达出有个性活力的人物本身。他尤其对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和造型特征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因此,他的人物画能从人物的内心,从笔墨深处传出铿锵的鼓声。

  王錞向传统深处挖掘,向生活深处挖掘,向自我心灵挖掘,走内涵创作之路,于平常中见真情,一如他的画,平静中有鼓声隐隐传来,欲渐震撼……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28日 第八版)
崖上鼓声(组图)
清露(中国画)

  王錞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