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民时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何时了(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8日16:13 人民网
人民时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何时了(组图)
人民时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何时了(组图)
人民时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何时了(组图)
人民时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何时了(组图)
人民时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何时了(组图)
人民时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何时了(组图)
人民时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何时了(组图)
人民时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何时了(组图)
人民时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何时了(组图)
人民时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何时了(组图)
人民时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何时了(组图)
  据不久前媒体报道:有关部门已成立统计法修改领导小组,统计法的修改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修改统计法,乃当下统计数字“注水”现象不断严重所迫。

  “政绩不够,数字来凑,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这句“著名”的顺口溜早在多年前就流行开来,可悲的是,时至今日它还未“过时”,官员玩弄数字盗取更大乌纱之案件时时见诸报端,实在有必要“旧话“重提,好好分析一番。

  数字注水是“个别现象”吗?恐怕很难这么说。今年年初,媒体披露的一条消息曾令人大跌眼镜:2004年各省区市上报的全年GDP汇总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速相比,高出3.9个百分点,总量差距达26582亿元!今年时间过了大半,这方面情况是否大为改观了呢?我是不敢乐观的,因为当下深谙“数字出官”奥妙的绝非少数人,在不少地方,“层层作假,级级糊弄,按需捏数,皆大欢喜”已成为“通行做法”、不公开的事实,许多干部都已见多不怪了。

  往年查处的许多干部腐败案也证明了一个现象:在贪污受贿上“胆比天大”的腐败分子,在编造政绩、数字造假方面往往也有“惊人之举”。这也不奇怪,贪官所贪,无非名利二字,在这些人看来,“名”与“利”是密不可分的:有了“政绩斐然”这个“名”,就可晋职升级;升了官,自然可捞取更多的利。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中就是一个典型人物,此公发迹的每一步都与数字造假有关。他当县委书记时大笔一挥,将上报的乡镇企业收入由几千万元“变”为几个亿;他当市委书记时,有一年竟将上报的财政收入“定”为400多亿。他还命令阜阳市计委将该市“九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长目标定为22%,实际上只有4.7%。想当年王怀中步步高升之时,想必也曾为自己掌握了“数字出官”的奥密而得意过,岂料“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想想真是可悲。

  玩弄数字也成瘾,自然是为官者的悲哀。更大的悲哀在于,一面是一个个“王怀中”因造假而身败名裂,一面是仍有官员依然将玩弄数字视为圭臬,前“假”而后继。这无非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时下对政绩造假的查处仍有“隔墙扔砖头——砸着谁是谁”的味道,风险系数不大,“掺假”者不怕。你想想,“年均经济增长速度22%”、一个穷市“年财政收入为400亿元”,这种街头卖菜人都看得破的“神话”,居然能通过省里的检查,这说明了什么?其二,就算政绩上掺杂使假有点风险,但数字确能出官,“投入产出比”较高。换句话说,造假真能升官。为何若此?不是上级愚钝昏庸,上级心里明白着呢,之所以假装不察,是因上级也要向自己的“上级”汇报政绩,乡里的GDP高不可及,县里的才高耸入云,市里的就上了太空。说到底,下级涉险造假得到的“政绩”,顺理成章成了上级政绩的一部分,这上级领导岂能不假装不察?偷着乐还来不及呢!

  不但假装不察,有些地方的领导还是故意编造数字的高手。这数字造假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拔高。比如GDP、农民人均年收入、财政收入等。只要他在此地为官,这些数字只能逐年攀升,以显示其执政有方。其二是“砍低”,为了向上面争取各种补助、拨款,就要压低、瞒报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一句话,只要是为利益、为官帽服务,统计数据就是某些人手中的泥巴,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成多大就捏成多大。为得到“理想”的数字,有些领导暗示、授意基层虚报,有的直接闭门造“数”,有的甚至篡改基层的统计数据。有些地方还规定,上报统计数据必须由党政领导研究决定,变成了赤裸裸的班子集体造假,荒唐至极。

  官出数字,直接与当下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有关。有些地方用干部,唯“发展”一条标准。“凭实绩论英雄”没错,错误的是将数字等同于实绩。谁的GDP大就用谁、谁发展速度快就提拔谁,这种用人导向造成的恶果是:不少官员“政绩不够数字来凑”,成了“掺水”高手。就此点而论,中央倡导科学发展观,有些地方不再将GDP等数据列入干部考察内容,而是既看发展速度、又看发展的质量和群众公论,实在是英明之举。

  数字掺假也与当下统计体制不完善有关。从今年起,统计数据的发布已实行“下管一级”,由国家统计局发布各省的GDP数字,各省自行发布的不具法定效力。有些地方目前还实行统计数据联审制度。这些当然是好事,但只要地方党政领导对统计干部的任免仍有“说话权”,数据的权威与公正就还难令心信服。

  我们寄希望于“法用重典”。可叹的是,今年的“两会”上就有人大代表尖锐地指出:“与价格法、会计法、税法相比,《统计法》简直不叫法,是‘水法’、‘豆腐法’。说统计法很“水”,是指在惩罚上规定得太有“弹性”、太缺少刚性。比如,《统计法》规定:“对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统计违法,若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时至今日,好像还没有看到一名官员因为数字造假而蹲大狱的!我们只能期望,在新的《统计法》诞生后,“统计风暴”亦会迅猛而来。

  作者:夏长勇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