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能源汽车加速驶来(双周车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9日02:18 人民网-华东新闻

  要解决中国的石油供应紧张和环境污染两大问题,汽车产业必须寻找新的途径

  汽车产业技术变革正在全面展开,燃料将最终逐渐转向氢,汽车发展也将最终走向燃料电池汽车

  第三代燃料电池轿车“超越3号”、混合动力客车和二甲醚城市客车是上汽集团股份公

司的最新成果。它们的新特点是采用新能源作为动力装置,可以完全不“喝”或少“喝”燃油,在降低噪声的同时,彻底解决了城市公交车冒黑烟的问题。

  8月26日,上汽股份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签署新能源汽车战略合作协议,“校企合作”将新能源汽车项目全面提速。

  在此之前,上海刚刚确定了“十一五”国企发展战略规划六大重点工程,其中位居第一的就是新能源汽车项目,以此提升上海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能源环境“逼宫”

  时下,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两大突出矛盾。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世界石油的57%被消耗在交通领域。全世界汽车保有量目前约为8亿辆,同时还在以每年3000万辆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亿辆。据美国能源部预测,2020年以后,全球石油需求与常规供给之间将开始出现净缺口,这个缺口将在2050年达到500亿桶。

  尽管我国刚刚踏入汽车社会的门槛,但车用石油的比例已经高达33%。与此同时,以石油为燃料的内燃发动机汽车排放多种污染物。尽管随着技术进步和排放标准的提高,汽车的污染排放水平大大降低,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环境的污染。

  因此,如果一味按现有的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发展下去,中国的石油供应将更为紧张,环境污染问题也将更趋严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两大难题,必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4种途径“突围”

  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有以下4种发展途径:一是采用电子技术和轻型复合材料,生产能耗低的产品,降低单车的平均油耗。二是要发展替代能源,如使用液化石油气(LPG)、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LNG)等作为汽车燃料,实现汽车能源的多元化。三是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开发油电混合、气电混合、电电混合的动力汽车,减少石油消耗,提高汽车的经济性。四是要发展再生能源,如利用甘蔗渣等植物生产乙醇作为动力的汽车,利用太阳能作为动力的汽车等。通过以上4种途径,促进以石油为燃料的传统汽车工业向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新型汽车工业过渡。

  汽车能源多元化和汽车动力电气化的发展趋势,预示汽车产业技术变革的全面展开,汽车燃料将经历一个燃料多元化的中间阶段,最终逐渐转向氢,汽车发展也将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过渡到混合动力汽车,最终走向燃料电池汽车。

  遵循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上汽股份正积极推动“两个并举”———能源节约与资源开发并举,努力实现能源多元化;降低排放和氢能源汽车并举,努力实现汽车电气化。

  合作“瓜熟蒂落”

  上汽股份在“十五”期间已经通过“校企合作”在新能源汽车的领域取得一定成果:成功试制了二甲醚城市客车、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燃料电池MPV等概念样车;实现了桑塔纳3000型LPG单双燃料轿车、申沃CNG城市客车、桑塔纳CNG两用燃料轿车等批量投放市场;在节能汽车、替代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上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为新能源汽车奠定了基础。

  在谈及此次与高校进行战略合作时,上汽股份董事长胡茂元表示:“上汽股份在致力于掌握整车研发集成能力的同时,将充分发挥上海交大、同济在专项技术攻关、测试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方面全面合作,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同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素质人才培养。”

  推动新能源汽车开发,尽快将适合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需要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推向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必需。上汽股份总裁陈虹表示,依靠强强联手形成的聚合能量,上汽股份将以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轿车的开发为载体,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形成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整车集成开发能力,并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目标:北京2008年奥运会前,小批量投产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轿车,并同步推进合资品牌混合动力轿车、客车的研发;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规模投产混合动力轿车、客车,同时小批量燃料电池轿车实现示范运行。

  《华东新闻》 (2005年08月29日 第三版)

  作者:本报记者 沈文敏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