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抖空竹的大妈为什么没“粉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00:15 红网

  广内街道长椿苑算是展现老北京文化所剩不多的几个“老根据地”啦,近日在这里举办的首都空竹邀请赛引来市民的满堂喝彩。许久不见的“纺花、织布、二龙戏珠”,在几位大爷、大妈轻盈的串联之下,不仅重现了天桥式的绝活儿,也破译着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不为人所知的信息。人们在为这项民间活动大声叫好的同时,也体验到了群众文化的无限乐趣。(8月29日《新京报》)

  不过,当我们暗暗庆幸老北京文化还活着的那一刻,也留下了许多郁闷和担心。被主办者邀请参加活动的笔者发现,尽管200多名“会家儿”聚精会神地“斗”着;尽管老人们腰间绕来绕的空竹是那么地顽皮自如,但还是很少看到年轻选手能够上场一试。或许是活动前一晚“超女”的最后角逐耗费了太多眼球,类似抖空竹这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已很难进入主流文化的视线,以至让围观者从大爷、大妈那股认真劲里看到的是一丝悲凉。

  抖空竹的大爷、大妈为什么没有“粉丝”?像空竹这样的传统文化缘何只能退居街头社区表演?除了大众文化已被信息时代的商业操控和蚕食外,不能不说我们在传播群众文化过程中的政策乏力。实际上“超女”们的大面积成功,远非依赖选手们的唱功,大量的“呼应”来自通信和网络平台的推波助澜。如果有关部门拿出更高的“技术含量”来扶持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抖空竹的大爷、大妈们不一定就没有自己的“粉丝”。

  大众文化的传播除了要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外,重要的是应调集更多新型的传播网络,如采取手机短信、视频等手段来“抖空竹”,让不同年龄、不同形态的多元文化共同存在。因为你不能指望像抖空竹那样的民俗只靠“秧歌式”的扎堆发扬光大,那只是一种自生自灭的消极办法。如果我们在群众文化的传播上合不上时代节拍,即便主流文化掌握着现代信息传播工具,“技”不如人的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也只能沦落到被人遗忘的角落。

  当然,我们不能一味责备年轻人不去当那些大爷、大妈的“粉丝”,也无法阻隔花50万买短信捧“超女”的那种躁动,二者兼容的最好办法就是为“抖空竹”提供更多的表演舞台。除了电视、广播、报纸等通道外,在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剧社、在国家机关和大公司的礼堂里为什么就不能替他们找个安身之处?

  在工业化时代,文化逐利性的调节和中和不能只靠说教完成,更有效的办法是改善大众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如果一味说抖空竹这样的民间文化少人过问或无人喝彩的话,我们怎么解释京剧的票友都是来自工业化发达国家的那些洋学生。可见,“最传统的才是最先进”这句话依旧没有落伍。

  让抖空竹的大爷、大妈和“超女”共荣共存,需要每座城市打开“政策门”和“技术门”。在倡导多元文化的今天,商业的操作不是惟一手段,我们的政府、社区同样应该更新思维,进行变革,依靠“技术含量”把传统和大众文化从街边小巷引入艺术殿堂。

  值得欣慰的是,8月29日《新京报》报道,“京城叫卖大王”臧鸿先生打破一生不收徒的承诺,破规矩地收留了梨园世家出身的汤永青、郭雪松为徒子徒孙。从这件事上我们依稀可以瞧见,即便抖空竹的大爷、大妈暂时没有粉丝,也应该有几个徒弟传宗接代。否则像抖空竹这样的传统文化真得要“人去楼空”啦!

  (稿源:红网)

  (作者:胡安东)

  (编辑:耿红仁)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