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羲:边走边唱(名人专访)(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04:2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歌坛常青树 著名作家冰心老人曾为李光羲题词: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几十年来,李光羲正是这样一路走来,赢得了“歌坛常青树”的赞誉。 1929年,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家庭的李光羲,凭着一台老式收音机,接触到了世界顶级艺术大师贝多芬、巴赫等音乐家的作品。由此,他爱上了音乐,爱上了唱歌。为了练歌,他参加了教会的唱诗班,在那里他学会了五线谱、西洋发声法。 17岁时,因为父亲的突然早逝,李光羲中学没有读完就接替了父亲的工作,成为天津开滦矿务局的一名职工,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但是,他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爱好,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参加演出。几年间,他竟唱遍了天津的每一家剧场,成为人尽皆知的业余歌手。 “1953年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李光羲说,那年,中央歌剧院到天津演出,李光羲第一次接触歌剧,深受震撼。不久,李光羲报考中央歌剧院,当场被录取。虽然歌剧院的薪水很低,但他觉得在事业上找到了方向。凭借小时候的功底和多年来丰富的舞台经验,李光羲很快在歌剧院站住了脚。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的新中国第一部古典歌剧《茶花女》中,他扮演男主角并一举成功。继而,又接连出演了《货郎与小姐》中的阿斯克尔,俄罗斯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连斯基。李光羲的事业如日中天,经常是接连演出几个月,换场不换人。 命运就是这样煎熬人。40几岁时,李光羲患上了严重的“喉肌弱症”。当医生将一纸诊断书递给他时,止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在他失声的那段日子里,经常在噩梦中惊醒。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自己视为天堂的舞台。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坚持每天40分钟的丹田气训练,经过6年多坚持不懈的锻炼,李光羲感觉呼吸越来越顺畅了。 “那天午觉醒来练声时,亮音出来了。”重返舞台的李光羲演唱的《祝酒歌》大受欢迎,“记得第一次唱这首歌是1979年,这首歌贴切地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和期盼之情,唱片一下子卖出了100多万张”,李光羲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如今,76岁的李光羲还和年轻人一样,经常下基层,到电台、电视台做节目。他说:“只要观众喜欢,我会一直唱下去!” 相濡以沫手牵手 “面对着鲜花、掌声,您感觉一生中最得意的是什么?”记者问。李光羲未假思索,就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一是找到了自己最喜爱的职业;一是找到了我最爱的人做妻子。” 比李光羲小8岁的王紫薇,出生于天津一富商之家。1953年的国庆节,合唱队排练节目,李光羲第一次见到了将同台演出的王紫薇,并被她深深地吸引。“当时,我就对一位朋友说,‘我一定得娶她。’”1958年1月,李光羲与王紫薇结婚了。生活虽然清贫,但家里总是充满了欢歌笑语。一次,王紫薇的生日正赶上国庆节,离发工资还有4天,可家里只剩下两块钱,李光羲执意要为妻子过生日。于是,他俩骑着自行车,一路说笑着到了颐和园,花两角钱买了门票,又手牵着手观赏颐和园的美景。中午,在门外的小摊上要了一份炒饼,两个人香香地吃着,算是吃了生日饭。 几十年来,李光羲的洁身自好在圈内有口皆碑。他说,与妻子的感情是对所有诱惑的一种免疫,从妻子身上所获得的启发、美感和情趣,是在别处得不到的。 自己找快乐 采访李光羲,记者感叹他的风趣、健谈、充满活力。他笑言,这要归功于长期不懈的锻炼。除坚持游泳外,还以快步走为每天的“必修课”。办不急的事时,坚持走着去办。有时,一走就是一两个小时,为此,练就了一双铁脚板,身体也越来越棒。为了保护嗓子,他坚决拒绝烟和酒。“如果没有好的体魄,就无法继续从事自己喜爱的演唱事业,我不甘心。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得做一个适者。”李光羲说。 客厅里摆放的“朝阳区五好文明家庭”奖状很显眼,李光羲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因为自己热心公益活动,经常利用自己的所长为大家服务,还有,家庭生活和谐,所以得了这个荣誉,“也算是个鼓励吧。” 连任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的李光羲不负众望,提出了许多关注民生的议案,为了使不尽合理的某路公共汽车延长一站,他多次与公交公司等部门协商,历时一年终于“玉成事好”。 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李光羲,格外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说到高兴处,还会唱上两句。他说:“一个人心态平衡是生活最高值。人要学会自己找快乐,多干些对别人有用的事,会感到活得很充实。” 李光羲小传 李光羲,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男高音歌唱家,主演新中国第一部古典歌剧《茶花女》而成名。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待遇。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30日 第二版) 作者:本报记者 徐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