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双声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06:40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据新华社8月25日电,上海市政协委员沈思在一次关于“节约型社会”的讨论会上提出,“中小学教材一说到中国就是‘地大物博’,早该改成‘地大物不博’。”一石激起千层浪,“地大物博”是否退出教科书引起了争论。

  不要再提“地大物博”了

  姜文华

  笔者对沈思委员的这一提议深表赞同。“地大物博”这句话让国人陶醉其间,“人均”的概念一直没能进入人们的思考范围内,当然思想观念及深层意识里也就压根儿没有资源紧缺的概念。

  当我们今天不得不痛苦地正视资源这一重要的发展“瓶颈”并已深受资源紧缺之苦时,如果回头看,就会发现今天的这一局面很大程度上,竟是自古以来的“泱泱大国”情结与持续至今的“地大物博”思想意识所致。

  “地大物博”说法已经严重影响到几代人对于资源的正确认知,反映到国人对待资源的态度和实际行动上,便是把浪费不当回事——反正是地大物博嘛。如果有人指出浪费资源什么的,反倒会被怀疑为“作秀”。根源在哪儿?还是在于“地大物博”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必须认识到的是,“地大物博”的说法已经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阻碍,将“地大物博”论“请”出教材,刻不容缓。①6

  此举舍本逐末

  耿银平

  为了节约,就让“地大物博”观念退出教科书,没有必要。

  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激发内在的优越感,但同时还告诉我们,要勤俭节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具有社会责任感。可在社会化进程中,这种根深蒂固的节约概念常常被现实无情修改。换言之,人们的奢侈浪费,多是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的,在公款吃喝、奢侈腐化中学来的,而不是在“地大物博”的教育中学会的。希望让“地大物博”概念退出教科书来拯救能源危机,是一种认知错位:教科书功能被无限放大了,忽略了社会良性教育,恐怕也难以制止社会浪费行为。

  在资源瓶颈制约作用已逐步显现的今天,仅仅用限制“地大物博”概念来倡导节约,不能感化那些顽固不化的“浪费主义者”。比如资源能耗大的企业项目、污染严重的疯狂经济开发,作俑者焉能不知人均能源的逐年降低,不知这种急功近利是非理性和畸形盲目的,但为了经济效益,他们“义无反顾”。节约能源关键在于调动内在的能源危机意识,拧紧“法律节能龙头”,而与教科书上是否有“地大物博”内容没有必然联系。所以,用不再强调“地大物博”作为节能前提,有点舍本逐末,滑稽可笑。①6责任编辑:陈要逢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