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体的城乡 660万成都农民命运的转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08:42 成都日报

  昨天22时38分,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新闻调查》播出了反映成都市城乡一体化改革的《一体的城乡》,就成都为什么要搞城乡一体化、如何规划布局以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解读。该节目昨晚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

  主持人:从2004年开始,一场名为“城乡一体化”的改革使成都市的城市和乡村发生了从未有过的交融和碰撞。这场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的改革,使得660万成都农民的命

运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然,对成都市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来说,这场改革所带来的震动和执政理念的变化更是前所未有。

  推行一体化不力

  干部被罢了官

  解说:这里是中国民工输出的第一大县,成都市的金堂县,2004年的4月19号,这个县的淮口镇上来了一群陌生人,在县乡干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突然对淮口镇进行了暗访,第二天,没有犯任何“错误”的镇党委书记汪光友就被撤职了,这件事一下子成了当地老百姓街谈巷议的热点。前来暗访的主角是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

  记者:这种有点突然袭击的视察,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成都市委副秘书长金嘉祥:总的是为了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

  解说:暗访中,李春城发现淮口镇的干部对实施城乡一体化居然没有任何安排。第二天,淮口镇党委书记汪光友被免职,成为成都市第一个因为推行城乡一体化不力而被罢官的干部。继汪光友之后,成都市又有20多名干部先后被罢官,其中职务最高的是崇州市原副市长,他们之所以被罢免,都是一个共同的原因,推行城乡一体化不力,工作不在状态。

  从此,成都市的每一个干部都不得不认真地思考和面对“城乡一体化”。

  市委书记

  心目中的城乡一体化

  解说:作为成都的市委书记,李春城为什么下这么大决心来推行城乡一体化?在他的心中,城乡一体化到底又意味着什么?

  记者:你理解的城乡一体化是什么?

  李春城:就是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城市化。

  记者:成都为什么要搞城乡一体化,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什么地方?

  李春城:因为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如果“三农”问题解决不好,我们所期望所谓的城市化没有起码的支持,那么我们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

  “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人多地少这样一个基本的矛盾和农业的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的农民收入增长的机制,不能够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机制同步。这样的农业、这样的农村,这样的农民如果没有点革命性的措施是走不上富裕的道路的。

  打破持续近50年的

  城乡二元结构

  解说:成都是四川省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全市人口1060万,农民就占了三分之二,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人均只有八分地,城乡差距在逐年扩大,“三农”问题就成了成都进一步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那么成都市推行的城乡一体化有哪些独特的做法?对农民、农村和农业会带来哪些改变呢?

  解说:从2003年3月,成都市开始进行“城乡一体化”的试点,2004年2月在全市推开。成都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理念和实施办法总结成了六句话:坚持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健全市场化配置资源为机制,以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

  记者:我们很多地方也搞了很多这样的类似于城乡一体化的小城镇建设的城镇化,成都的城乡一体化与城镇化有什么区别?

  李春城: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是从发展理念上不同,我们是系统的、统筹的发展思路,从具体做法上也不同了,开始打破长期存在的二元体制的分割,体制性的障碍我们着手打破它。

  解说:城乡二元结构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产物,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农村管理体制使本来就贫穷落后的农村迟迟不能跨入现代文明,使农民很难享受到城市的文明和各种社会福利保障。那么成都市推行的城乡一体化是通过什么办法,来打破这个持续了近50年的城乡二元结构呢?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陆学艺:计划经济我们都是过来的,那时我们30斤粮食,半斤油,农民没有这样的供应,这个思想叫政策的惯性,一直下来。从这个结构里面我就看到一个问题,这个城市化是畸形的,城市化搞的是什么呢?越搞城市化城乡差距就越大,越搞城市化土地划拨给城市了,人不要,户口不动,所以你进来也是给我当农民工。

  李春城:在我们整个工作当中,最重要最基础一条,就是以规划为基础,为龙头。过去规划滞后甚至严重滞后,那么通过城乡一体化,按照城乡一体,重新对规划进行全面的调整和修正。

  解说:当成都市把这个任务交给规划部门的时候,长期以来只管城市的成都市规划局一下被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前,作为总规划师的张樵,更是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记者:当上面把任务交给你们的时候,制定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你心里有谱吗?

  张樵:没有。以前就叫城市规划,我们学的专业就是城市规划专业,都没有说城乡规划专业。所以我们所面临的所有的这些涉及农村的规划都是一种全新的探索。

  解说:经过摸索研究,成都市规划局制定了到2020年的城乡发展总体规划,把19个区(市)县分成近郊、中郊、远郊三个圈层,第一次对220多个乡镇和2200多个村庄做了统一规划。在新的规划中,未来的成都将形成放射状城市布局,以成都市区为中心,以8个中小城市和30个重点镇为次中心,来带动全市200多个一般镇。这与一般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

  把农民的社保问题

  管起来

  解说:其实,面临全新挑战的并不仅仅是规划部门,成都市几乎所有的职能部门都必须把农村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比如成都市社保局以前只管300多万城镇居民的社保问题,而现在就必须逐步把660万农民的社保问题也管起来。

  成都市社保局负责人:过去对“三农”这一块儿确实不太重视,这两年成都搞城乡一体化以后,保障的重点已在农村,做到城市和农村兼顾。

  解说:按照成都市的规定,被征地农民都可以办养老保险,政府给予20%左右的补贴,这样男性到了60岁,女性到了50岁,就可以每月领到近300元的养老金。

  记者:那资金问题怎么解决,还有很多这种配套的东西怎么跟上?

  社保局负责人:资金的构成,第一块是财政。第二部分靠征地农民领的安置费,本人要退一部分回来。第三个方面就是自谋职业,但是劳动年龄以内的失地农民,单位要交一点,自己还要交一点。成都市凑集了30多亿解决农民的社保,这个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据我了解,在全国没有先例。

  解说:到2004年,成都市已经为将近24万失地农民办了社会保险,已经开始领养老金的超过了11万人。

  2511名红砂村村民

  全部变居民

  记者:你们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发生了哪些变化?

  社保局负责人:最大最特殊的就是研究农村,研究农业,研究农民。

  解说:对于成都市的每一个政府部门来说,转变工作方式的巨大压力,其实来源于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一个重要指标:到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最高目标达到760万。但是2003年的城镇人口只有近400万,也就是说要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将360多万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那么靠什么办法才能完成这么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转移呢?

  李春城:要解决问题,看病要对症下药,就必须要减少农民,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这是我一个基本判断。

  解说:按照成都的总体规划,产业发展将分为三个圈层来推进。红砂村位于成都市锦江区的东南近郊,曾经是全区最穷的村子。正因为太穷,村民钟晓霞几年前离家远赴北京打工,去年春节,一年半没有回家的钟晓霞回乡过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钟晓霞:我走在村口的时候,找不着路回家了,当时就给我父母打电话,我母亲说你自己走路回家吧,看一下村里的变化。

  解说:钟晓霞看到的红砂村已经是一个国家AA级的休闲旅游区,家乡的变化让她决定再也不走了,现在她是一名导游。短短一年多的时间,红砂村这么大的变化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我们采访了红砂村发展模式的设计者锦江区委书记白刚。

  白刚:我们觉得如果只是发展农业是不可能发展的,所以我们打造红砂村,形成一个以生产小盆花为主的村落,然后通过打造红砂村提升它的历史文化品位,实际上也是我们找到的一种产业。

  解说:红砂村距离成都市区只有十几公里,素来有种花的历史,锦江区政府就把红砂村规划成市郊的旅游度假区。而要建成旅游度假区的第一步,就是把一家一户的土地集中起来流转出去。土地流转就是村民以入股的形式,把土地的使用权委托给村里组建的土地流转中心,再由流转中心把土地出租给专业的花卉公司,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红砂村的村民不仅可以拿到土地租金,每年还可以领取相应的分红。目前全村流转出租的土地已经达到了1600多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86%。

  记者:企业的经营也有风险,如果市场遇到这种不可抗拒的因素,或者经营上发生了一些问题,村民拿不到应得的收益了,这种情况会发生吗?

  红砂村村委会主任:不会发生。因为我们整个土地是按照保底分红的方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入股,我们保底是1500一亩,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来分红的。

  解说:村民原来的老房子也被拆除变成了耕地,再由政府补贴,按照统一规划,修建了川西民居风格的新居,整个红砂村就成了繁花盛开的花香农居,吸引了很多游客,不少村民在自己家里办起了餐饮休闲服务,也就是农家乐。据统计,2004年红砂村的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了6080元,比上年增长了1040元。现在村里已经开起了90多家农家乐,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村民成了花卉公司的产业工人,还有人自己办起了花卉公司。

  解说: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成都在全市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个农民每年只需要交10块钱,就可以报销30%的住院费。到今年5月,全市已经有8成以上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另外,从前的农业户口也将被逐步取消,统一改为居民户口,离开土地的农民可以搬进农民新区集中居住,按城镇标准修建基础设施,享受社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目前,红砂村的2511名村民已经全部转变为居民。

  陆学艺:这个地方是提出了“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权”这个口号,这是全国第一个。

  白刚:这三句话的核心问题是“失地不失权”。红砂村这样的农民,土地承包权还在他的手里,这是大的根本的权利不能变。他不失利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四金”:股金、租金、保障金、薪金。我必须有这“四金”来保证它。

  解说:在近郊地区,像红砂村这样的农村可以依托近郊的优势,通过土地的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那么对于地处远郊,经济落后的偏远农村是否也能够发展农业产业呢?我们来到成都典型的农业大县蒲江县,这里距离成都市区60公里,位于第三圈层,全县70%以上是山区丘陵,农民占了总人口的85%。

  解说:去年10月,蒲江县复兴乡有1500多户农民的老房子都被拆了,宅基地变成了耕地。后来这些农民都搬进了由政府补贴统一修建的农民新居。当地把这种做法叫做土地整理。

  记者:进行这样的土地整理,必要性在什么地方?

  复兴乡负责人:现在我们全乡最大的资源就是我们的土地,土地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土地空间里面,怎样发挥它的最大效益这就是我们考虑的。所以我们必须走一条农业产业化道路。

  解说:由于川西的农民长期习惯于一家一户分散居住,宅基地面积很大。让农民集中居住,就腾出了大片的宅基地,再加上一些荒地,复兴乡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近4000亩,分散的小田块也被合并成大片农田。然后复兴乡也像红砂村一样,通过土地流转把大规模的土地租给农业产业公司,实现农业产业化。目前最大的项目是投资1.2亿美元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15000亩。

  三个集中

  推进城乡一体化

  解说:通过土地整理发展农业产业,农民并没有转变为居民,就已经变成了产业工人。但是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把大量的农民向城镇转移,通过这种方式并不能实现。那么远郊落后地区主要靠什么办法来实现农业人口的转移呢?

  解说:大邑县,距离成都45公里,在成都市三个圈层中也位于第三圈层,山区丘陵占全县面积的70%以上,全县人口50万,70%以上都是农民。2002年财政收入只有2亿元,到年底曾经出现过财政只剩65万元,连工资也发不了的局面。但调查中记者意外地发现,大邑县居然规划了一个占地3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并且引进了青岛双星等一批著名企业。那么大邑县的发展资金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何汝云(大邑县委办公室主任):第一是政策,第二是市场,第三是资源。比如说大邑到安仁这条路,它是一个国家项目,修这条路需要5000万,我们土地假如50万一亩,用100亩土地跟你等价交换。这样政府也没投入多少,把你该办的事情也办了。

  解说:经过报批,大邑县拿出300亩河滩地免费给中铁八局搞开发,作为交换,中铁八局投资5000多万,修建了大邑县城到安仁镇的道路?熏实现了以土地换资金。

  邑工业园区远期规划占地30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征地2600亩,那么失地农民的生活、就业如何解决的呢?我们来到了专门安置失地农民的红光小区进行调查。

  记者:原来家里几亩地?

  失地村民吴金权:三个人,两亩多地。

  记者:征地多少钱你觉得合理不合理?

  吴金权:在征地的时候,政府每亩地2万。

  记者:当时你觉得这个价格合理吗?

  吴金权:跟每年产量对比的话,一年700,十年就7000,20年1.4万。

  记者:拆迁怎么算的?

  吴金权:我们家是300多个平方算下来3万多。

  记者:这些钱都能够足够到位吗?

  吴金权:一次性到位,马上把资金发到了我们手里。

  解说:据了解,为了兴建大邑工业园区,已经拆迁近900户,失地农民有3000多人,县里给他们统一办了居民户口。这些失地农民靠什么生活?他们的社保有没有解决呢?

  记者:那你现在土地没有了,主要的生活来源是什么?

  吴金权:打工挣钱,在附近的厂里上班。两口子加在一起一个月收入有八九百块。生活挺满意的了。

  解说:据了解,除了年轻人,工业园区超过一半的失地农民都已经办了社保。在采访中,有农民向记者表示,除了社保,他们更关心的是就业问题。

  记者:我们采访中也发现这么一个问题,有些征地的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上了一些年纪的村民、农民,比如说40或者40多了,企业不愿意招他们,最后怎么办?

  刘志伟(大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我们采取两个措施,第一,有些岗位本身不需要劳动技能的,我们要求放到50,男的50,女的45;二是一部分采取补助的方式,就是企业解决了这种女40岁,男50岁的职工,我们给你岗位补贴,用这样的办法来解决上了年纪这部分失地农民的利益。

  记者:要发展经济就要搞工业,这个提法并不新鲜,现在搞工业和以前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刘志伟:主要不一样体现为三个集中。

  解说:三个集中就是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熏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像大邑县新上的所有工业项目都必须按照规划在工业集中区内建设开工。

  刘志伟:过去由于工业没有集中发展,整合不了很多资源,企业这里办一块,那里办一块,基础设施也不能配套,工业搞集中之后,所有的基础设施,城市的乡村的基础设施,把基础设施整合了,每一个企业到我们集中发展区来之后它能够享受相应的资源,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解说:其实不仅是大邑县推行了三个集中,在成都市,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已经成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目前,成都原有的116个工业开发区已经合并调整为21个集中发展区。

  李春城:这其中最核心的是产业集中,因为集中才有效应,发展的成本才比较低,效果才比较好,所以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成都的城乡一体化

  不是口号

  陆学艺:咱们以前都是口号农业,说农业重要,但是财政不给钱。我觉得成都的好处,根据我考察的结果,在于它把社会国民收入的分配机制改了。

  记者:等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城市化的方式?

  陆学艺:对,它的城乡一体化不是口号。它的城市化不是为成都这300万人、400万人的城市化,而是搞成都1060万人的城市化,他把农民考虑进去了,这个难能可贵。

  解说:据统计,2004年成都市各级政府向“三农”投入的资金共57.8亿元,比去年增长了66%。另外成都市已经全部免除农业税及附加费1.4亿元,改变了以往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财政向城市倾斜的做法,实行公共财政向“三农”方面的倾斜,建立了新的城乡公共财政分享机制。除了改革财政体制,成都市还相继出台了20多个配套政策,并对行政管理体制、农民利益保护机制、教育机制等重点制度进行了改革完善。

  解说:丁力?熏国家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多年来一直研究“三农”问题,并对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化进行过考察。

  丁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对他周边的农业、农村问题的这种影响和带动问题,有些成功的地方是可以借鉴的。成都特别突出的就是注意用统一的规划来考虑城市和农村的资源配置的问题,城乡统筹,也就是通过城市和农村的互动,特别是经济上的互动,来逐步的解决“三农”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李春城:我们在推进的过程当中反复强调,一定要根据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来确定发展速度。如果你要实施的项目不能够解决群众的合理的、拆迁安置补偿,不能够解决就业问题,那你这个项目就不要搞了,说明你不具备搞这个项目的条件。这就是统筹的一个概念。

  解说: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城乡差距已经开始缩小,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66∶1,2004年为2.55∶1。

  记者:应该说长期以来,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来说过上和城里人的生活,和城里人平等,一直是一个梦,是多少年来的一个梦。通过城乡一体化,能实现这个梦吗?真的让大家平等起来?

  李春城:我觉得可以实现,这也是我们的目标。按照这样一个部署,实施下去,到了一定时候,我想不但进入城市原来的农民会真正变为城市居民,留在农村的,从事第一产业的居民,也会享受到城市化的文明和实惠。我相信未来的农业不是现在的农业,未来的农村也不是现在的农村,但是农村还是农村,农业还是农业。

  整理摘要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来源:成都日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