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小利而忘大义原因何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09:01 法制日报

  李勇

  一年贷款100亿就能基本解决高校贫困生上学问题。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1350万高校在校生的大国,这并不是个大数目,且这笔金额是将来会偿还的贷款,看来高校贫困生上学不应当是个特别难以解决的问题。然而现实中,仍屡屡有贫困生抱着通知书痛哭或者干脆辍学的报道。这其中的奥妙何在?

  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坦言,以国家助学贷款为重点的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的政策体系已经较完备,关键是在一些地方落实得不好。他分析说,造成落实不好的状况有学校、金融机构的原因,也有家长学生自身不敢贷款的原因,但主要是政府的原因。一些政府不积极,不愿意贴息。

  令笔者没有想到的是,8个未全面实施这项政策的省市区中,竟然有某直辖市,且一笔贷款都没有放出去。看来简单地说因为由于地方财政太困难,是理由不充分的。即使是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政府贴息一两千万,也不是个难以承担的数目。一项城市改造工程、一条高速公路,不知道要花费多少个一两千万。可一些地方政府对这样的支出非常慷慨。

  节省一两千万的贴息,只是“小利”,而让成千上万的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则是大义,一些地方官员为小利而忘大义的根本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它牵扯到我国的政绩评价体系问题,也就是说,官员应当有什么样的政绩观。投资企业或基础设施建设,见效快,而且成绩是看得见的,这类投资可以直接拉动GDP。而投资教育,尤其是为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贴息,成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的成才,有着漫长的过程,也有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具体的官员来说,也许资助贫困学生看不到直接的“收益”。

  但是政府不是企业,它不能套用企业式的成本和收益核算方式,政府最大的收益应当是社会的和谐与公平,而社会的和谐与公平才能保证长期的经济增长。

  我国高校现有约263万贫困学生需要资助,这是个什么概念?1998年以前,全国高校在校学生才380余万。这263万学生如果通过政府采取的各种资助措施而完成学业,成为有用之才,将给国家带来的“收益”,相当于多少条高速公路和多少家企业?

  现在全国上下正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最应该避免的是一些盲目投资造成的浪费,而最不应当节约的则是教育的投入,包括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责任编辑:徐艳丽)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