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第一侨乡打造文化“侨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09:02 南方日报

  侨文化核心竞争力正成为经济发展生产力

  中国第一侨乡打造文化“侨牌”

  文化建设大潮观

  ⑩江门华侨文化

  核心提示

  江门号称“中国第一侨乡”,祖籍江门五邑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达376万人,遍布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素有“海内外两个江门”之说,形成独树一帜的侨乡文化。如今,以打造“侨乡文化国际名片”、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经济发展为宗旨的文化建设浪潮,正在五邑遍地开花。

  大潮走笔

  奏响新时代华侨精神最强音

  去年,两件事让所有江门人觉得特别有“快感”。一件是首届“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的举行,这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盛宴”让人大饱眼福;另一件是江门去年完成生产总值834.56亿元,创8年来新高,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创近11年新高,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增幅创近10年新高,打破了长期发展的困局。

  表面上似乎没有太大联系的两件事,却在本质上“演绎”了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文化成为经济核心生产力的生动样本。

  在我省建设文化大省进程中,“推进经济与文化融合,在经济工作中增强文化意识、增加文化内涵”作为一个全新观念,被广泛接受并实践。近年来,著名侨乡江门市打造“侨味”文化品牌的实践,也成为全省文化建设的新亮点。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江门通过文化核心竞争力,奏响了新时代华侨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精神的最强音。

  华侨作为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群体,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传播四海,为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凝结了勤劳、勇敢、不折不挠的打拼精神;同时,他们爱国、爱家,就算远隔万里重洋,也难阻他们回乡的脚步。

  作为中国第一侨乡、华侨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门五邑华侨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及地理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江门五邑与“侨”有关的近代著名历史人物就有:“戊戌变法”领军人物梁启超,辛亥革命先驱陈少白,致公党创始人司徒美堂,全国最长的侨资铁路建造者、被孙中山称为“伟人”的陈宜禧,“东亚画坛第一巨擘”李铁夫等等。华侨华人还为家乡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中西合璧的碉楼建筑群,它们被誉为“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兼容并蓄、爱国爱家的华侨精神,成为活生生的历史文化博物馆。

  改革开放新时期,“华侨众多”成为广东大发展的独有优势,侨资企业率先带来了当代世界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这一现象在江门侨乡更有着典型表现,据不完全统计,五邑地区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累计捐资赠物已达50亿港元,用于学校、医院等公益事业;全市现有侨资企业超过2300家,投资总额100多亿美元,从业人员达20多万。在江门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的80多亿美元中,80%以上与华侨与港澳资金有关。

  如今,华侨的力量在推动江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江门的主政者们也清晰地看到了这背后与文化有关的力量——侨文化核心竞争力,它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力。于是,以打造“侨乡文化国际名片”、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经济发展为宗旨的文化建设浪潮,正在五邑遍地开花。

  文化视野

  一村一街凝聚侨胞乡情

  一座被碉楼改变生活的小村庄

  从开平市正式启动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那一刻起,这些“老房子”就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轨迹。

  在开平自力村成片的田头上,密实挺拔的竹林下面盛开着各色鲜花,竹林旁边便是被誉为“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的栋栋碉楼。

  自力村,虽然名起自食其力之意,但一直以来,村民们更多的是依靠侨汇过着平淡简朴的日子。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中,深居简出的自力村村民从没意识到身边这些碉楼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将其称为“老房子”。如果没有碉楼申遗,或许他们寂寥的时光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2000年10月,开平市正式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从那一刻起,这些“老房子”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谁也想不到,那些东西(碉楼)是‘国宝’。”

  改变,比他们想象的要快得多,这小小的自然村很快就迎来了包括清华、北大、香港大学等在内的名校专家学者。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政要也踏访而来。

  自力村,这个折射着整个五邑华侨历史文化背影的小村庄,拉开了开平城镇乡村1800座碉楼轰轰烈烈的复兴序幕。

  “我们更希望通过发掘和推广,把碉楼文化演变成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开平市市长吴平超说。但碉楼效应还是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每次投资者来考察投资环境,看碉楼都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看完了碉楼我们才轻松谈其他事情,碉楼已经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桥梁’。”吴平超说。

  谭金花,一个出生于华侨家庭的普通女子,3年前孤身赴美。不过她漂洋过海不是为了“淘金”,而是踏访五邑华侨后代,采集碉楼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为此她把有限的奖学金作为经费,过着拮据的生活。上月6日,她编辑撰稿的“开平碉楼背后的故事”华侨图片展在赤坎影视城开幕,引起强烈反响。

  谭金花的背后,是侨乡人民发起的开发和保护碉楼的运动。他们主动翻箱倒柜收集自家关于碉楼的文物,千方百计联系海外亲人,劝说他们把碉楼交给政府托管,统一保护,统一开发……

  一条浓缩侨胞乡情的长堤街

  这对父女谈论的雕塑主题叫“金山伯”。“金山伯”并不是特指某个人,而是泛指出洋到美加等地的五邑先人。

  一场大雨过后,长堤历史风貌街区显得格外俊秀,沿路的楼阁亭台里到处都是散心的人们。在一座雕塑前,一个小女孩和她父亲的对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爸爸,这个老伯伯是谁啊?”

  “他是金山伯啊,是很早以前出洋去美国的侨胞。”

  “他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

  “他好不容易才回一趟家,见到自己的亲人当然高兴了。”

  这对父女谈论的雕塑主题叫“金山伯”。“金山伯”并不是特指某个人,而是泛指出洋到美加等地的五邑先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内动荡不安,而恰逢美国、加拿大和澳洲等地出现淘金热,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五邑许多地区的社会底层民众或被“卖猪仔”,或作为契约华工,或以家庭移民的方式离开家乡,他们被称为“金山伯”。“少小离家老大回”是五邑“金山伯”们典型的生活写照。

  近年来,江门投入5000多万元对古旧的长堤街区进行修复整治改造,将厚重而独特的侨乡历史文化融入到商业的氛围中,打造成一个文化的窗口。一批反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长堤繁华胜景、市井风情的文化雕塑也在长堤风貌街区“落户”。

  改造后的长堤风貌街区由以前“脏、乱、差”的大马路,摇身变成景致处处的休闲胜地。经常和几个老友相约来到长堤历史风貌街下棋的冯伯告诉记者,他已经在长堤附近生活了整整73年,亲眼看着江门这个传统商埠经历的风风雨雨。“蓬江(江门城区)很早就有‘小广州’的美誉。许多海外华侨和各地商贾前来投资经商,而且不少华侨按照从海外带回来的各国建筑图样,结合当地特色设计兴建了许多特色骑楼,长堤一带便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商业中心。”

  如今这个商业文化街区,不仅有着江门开埠(1902年)以来文化商贸的历史沉淀,更浓缩了江门的民俗风情,凝聚了五邑侨乡近400万海外侨胞的悠悠乡情。

  2001年春节,历经3年修整的长堤历史风貌街正式开放,如今已经成为江门一个崭亮的城市品牌,据不完全统计,这里目前已经接待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超过80万人次。

  一部记录华侨历史的电视片

  这个老人主动打电话“劝说”自己的儿子,骆家辉州长终于答应在第二天途经西雅图时,挤出一个小时接受采访。

  2004年8月18日,美国西雅图的天空格外晴朗,一辆小车在公路边一座普通平房门前停下,车里走下4个中国人,其中一位上前敲了几下门,“我们是中国江门来的朋友,来探访骆家辉州长和他的家人。”很快屋里面走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4个中国人迎了上去,一一激动地和老人拥抱。

  那个老人叫骆荣硕,是首位华裔州长骆家辉的父亲,而那4个中国人则是从江门远道而来的《五邑华侨历史丰碑》拍摄组的成员。摄制组希望骆家辉州长能够接受采访,遗憾的是他出差在外实在抽不出空来。摄制组人员还是来到了骆家府上,希望通过采访州长父亲骆荣硕了解到更多情况,没想到摄制组的热切期待打动了这个老人,他主动打电话“劝说”自己的儿子,州长终于答应在第二天途经西雅图时,挤出一个小时接受采访。

  骆家辉是土生土长的美籍华人,他的祖辈在19世纪从台山移民到美国,当年祖父做杂工居住的房子离他当选州长入住的官邸相距仅1英里。骆家辉一家几代人他乡寻梦的历程,是五邑华侨出洋奋斗的历史缩影。

  为了重现“五邑华侨出洋奋斗的历史缩影”,激励当代侨乡人民开拓进取,也为筹建中的华人华侨博物馆收集珍贵的影像资料,2003年6月,8集纪录片《五邑华侨历史丰碑》开拍。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摄制组深入五邑城乡,跑遍了广州、澳门、香港、北京、沈阳、南京等地,远赴美国和加拿大,走访当事者、见证人、专家等100多人,查阅历史资料近600万字,笔录超过20万字,拍摄的录像带有200多盒7000分钟的画面素材。就在本月,《五邑华侨历史丰碑》正式和观众见面。

  而在这部纪录片拍摄之前一年多时间,一场收集和保护华侨文物运动已经风风火火地开展了——筹建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

  2001年10月,华人华侨博物馆开始筹建,各地区先后成立了“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筹建工作小组”。2002年以来,江门市政府以及各地访问团踏遍了檀香山、华盛顿、纽约、渥太华、多伦多、温哥华、维多利亚等美国和加拿大10个城市的100多个五邑华侨华人社团,收集了大量华侨华人历史资料和文物。

  目前,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已经选址五邑华侨广场会展中心东面的3座小会馆,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以世界级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布设,将在11月旅游节期间正式对外开放。

  高端访谈

  江门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照平:

  华侨文化是核心竞争力

  记:江门有着深厚的华侨文化底蕴,你是怎么看华侨文化这一独特现象的?

  陈: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的本质,并不单单是一部“血泪史、创业史、贡献史”,更为核心的内容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特质,这是华侨文化及其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根源。另外,华侨文化也不是崇洋媚外,更不是全盘西化,更多的是“开拓性、开放性、包容性、主动性和自信、创新”的内涵。华侨文化对广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记:作为建设文化名市的独特资源,华侨文化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作用?

  陈:我们正通过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举办中国侨乡华人嘉年华、建设华侨历史博物馆等多种形式,开发华侨文化资源,研究、弘扬华侨文化和精神,让华侨文化基因代代相传,转化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使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华人始终关注并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同时为新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政治文明建设、社会转型乃至现代化建设提供参照。

  记:2003年岁末,江门市委、市政府推出《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名市的决定》及《江门市建设文化名市规划纲要》。华侨文化在文化名市建设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陈:在文化名市建设过程中,华侨文化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江门侨乡拥有丰富的华侨文化资源,要打响文化品牌就必须发挥自己的特色。因此,在文化建设中,江门将突出“侨味”,体现侨乡特色,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品牌文化。江门也在不断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促进和发展文化产业。

  记:现在建设文化名市的进展如何?

  陈:目前,国内少有的以院士名义命名并建有雕像的院士路已经在市区落成;五邑华侨广场已经启用,成为向世界展示江门的重要平台;华侨历史博物馆正在抓紧建设,今年内将正式对外开放;开平碉楼的保护开发及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也紧张有序地进行着,2007年有望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经营开发长堤风貌街的方案已经出台,一个拥有异国情调和侨乡特色的文化景区呼之欲出。在侨乡文化品牌建设的推动下,侨乡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也蓬勃开展。

  记者手记

  三大瓶颈急需突破

  江门侨乡为打造文化名市,近年对文化建设资金以及政策等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但是文化保护与开发依然面临缺人、缺钱、缺方向的困境。人才、资金和研究积累的相对匮乏,成了侨乡文化保护与产业化发展急需突破的瓶颈。

  缺人才

  据统计,目前江门文化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仅300多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不足百人。真正具有开发、挖掘和总结传统文化资源能力的人才较少,具有艺术研究、艺术创作和文物保护专业知识的人才更是屈指可数,多数都是搞群众文化活动的行政人员,懂管理、懂经营的人才缺乏。

  缺资金

  人才匮乏之余,资金也成瓶颈。江门文化事业发展资金的来源,除了小部分由华侨资助外,主要还是依靠政府各级财政的投入。但近年江门市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的资金不足,省人大1993年出台的《关于发展文化事业的决议》中提出,各级财政文化事业经费应不低于当地财政总支出的1%,而江门各级总投入只有财政支出的0.5%左右。资金不足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使一些重要的侨乡文化资源无法充分利用。

  缺研究

  在侨乡文化学术研究中,除了碉楼文化的研究有着一定的数量和影响力之外,江门对梁启超、司徒美堂等著名人物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缺少应有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虽然历经两年多拍摄完成的《五邑华侨历史丰碑》已经播出而且反响强烈,但是总的来说,以侨乡文化资源为题材并影响深远的文化精品还不多。

  总策划:杨兴锋

  统筹:陈志红 陈志

  版式总监:赵小星

  撰文:本报记者 谭有禄 詹雨鑫

  摄影:本报记者 郭长荣 谭有禄

  图:

  在去年江门举办的“华人嘉年华”盛会上,台山的飘色表演吸引众多游人。

  江门历史风貌街塑造了“金山伯”远渡重洋归来的情形,这里成为城市生活的亮丽风景线。

  开平碉楼和五邑华侨文化吸引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今年年初,来自法国的130多位旅游界代表参观考察了自力村碉楼群,发出了“这里的故事与我们相关”的感叹。

  在五邑地区,侨乡特色建筑随处可见。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