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鲁班奖”得主遭遇渗水尴尬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09:45 中国新闻网 |
据报道,造价1.4亿元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楼刚刚摘取“鲁班奖”桂冠,就出现了墙面开裂及大面积渗水现象,实验室的有毒气体常常排到其他房间。 在投入使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如此“小儿科”的质量硬伤,是所有与工程相关的人们没有料到的。抛开“鲁班奖”的显赫桂冠不谈,即便是最普通的土木建筑,遮风蔽雨也是人们对其使用功能的基本要求,可是在建筑技术已高度成熟的今天,在建设者、使用者和品 评者早已不将风雨入侵当作一个技术难点的今天,“意外”却偏偏出现了。这是谁的尴尬?一切还有待溯源调查,但它折射的一些现实疑问却是必须直面的。我们知道,一座建筑物拔地而起,往往是在高度程序化和科学化的建筑规范链条下运行的结果。从无到有,它必须经历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诸多环节的考验,而其中的若干环节还是相互制约的,它的程序设计前提便是,在保证工程按时完工投入使用的同时,确保安全性能上的万无一失。对任何建筑物而言,这都是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雨水的渗入和地基的稳固同等重要,因为失去任何一方的可靠维护,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就是不安全、不完善的。从投资过亿的重点工程出现渗漏,联想到建筑领域屡屡出现的“高规格”建筑物被细雨刺透软肋,人们不禁要问,在如今的建筑领域是否有这样一种倾向:过于看重建筑物的外观形象、“艺术性”、装饰性,忽视了对其最基本使用功能的“贴心”关照。这就好比主人被一件华丽衣袍吸引、迷惑,而没有想起在里层检查一下有没有虱子藏匿。当然,它所暴露的施工与监理环节的细节缺失,也是需要关注与反思的。 “鲁班奖”作为国内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方面的最高荣誉奖,有着严格的入围条件,精确得近乎苛刻的评选标准,公正且公平的评选程序,却在基础技术考量环节出现纰漏,不能不说是一个不该有的遗憾。除了呼唤筛选、考评、信息验证、复查等环节的更深入、务实、公正,是否可以作一些更稳妥的评选程序完善?比如将原先规定的投入使用一年“观察”期适当延长,以便对其质量性能作更周全的考量,确保评选的“最大化”客观和公正。另外,还可考虑施行能上能下制,对出现明显质量、技术硬伤的获评工程,可作摘牌处理,以维护该奖项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陈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