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欢歌·人物面对面:受降书振奋南京城(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09:51 金羊网-羊城晚报
  文/本报特派记者陈朝旋 张演钦 赵仲炜 黄丽娜 图/资料图片

  欢歌·抗战胜利之战区受降

  受访人:王楚英

  1923年出生于湖北黄梅,现任政协南京市委员会专员。

  1937年,14岁的王楚英参军抗日,被称为“不怕死、会打仗的娃娃排长”。曾参加淞沪作战、远征印缅作战、湘西会战。曾任18军军长黄维的警卫连长、军委会驻滇参谋团团长林蔚的机要参谋、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的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曾参与侵华日军湖南芷江洽降、南京签降。先后考入中央军校、台湾国防大学受训。1954年,当时深得蒋经国赏识的王楚英,自香港起义归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进入南京市政协工作,撰写大量回忆录。

  从1945年至今,60年过去了。当年参加芷江洽降和南京受降的老兵王楚英,今年已是83岁。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敏捷,面容儒雅,腰板挺得笔直,让人依稀看到当年青年军官的英姿。
欢歌·人物面对面:受降书振奋南京城(组图)
接到廖耀湘的急电

  1945年8月15日,正在昆明接受美军参谋指挥学校训练的王楚英,接到新六军军长廖耀湘的急电,令其立即飞到湖南芷江,参加对日军受降。其时,22岁的王楚英正担任“王牌军”新六军第14师司令部作战科长。

  王楚英1937年14岁就参军抗战,浴血八年,如今能够亲眼见证我们的民族收回胜利果实,心情十分激动。

  8月17日,王楚英回到位于芷江的新六军军部,参与受降准备工作。尽管日本天皇8月15日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却拒不承认战败。直到8月17日17时30分,冈村宁次才不得不向蒋介石发出派员受降的复电。

  按照双方的商定,中日两军代表先在芷江接触。

  今井武夫芷江洽降

  8月21日,中美空军混合团的三架野马式战斗机自芷江轰鸣而起,前往湖南常德上空引领日方洽降代表今井武夫的座机。飞机在芷江机场降落后,今井武夫脸带戚容立正站在机门旁,问中方人员:“可否下机?”中方答:“全部下机。”中外记者纷纷举起照相机,今井武夫默然无语,神态忧伤,举止呆板,任由拍照。

  完成洽降事宜后,今井一行于8月23日返回南京。8月27日,以冷欣中将为首的“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前进指挥所”官兵即飞往南京。王楚英也在这一行列中。

  飞抵南京老乡欢呼

  当时的南京城,尚在日军、伪军的掌控之下。冷欣一行仅159人,另加稍早抵达的一个伞兵营,任务相当艰巨。

  冷欣率领的官兵分乘七架美军飞机,于8月27日下午抵达南京。飞机在南京上空盘旋,王楚英凭窗眺望这座故都,只见景物凋零,满目疮痍,不禁感慨万千。在机场附近田间耕作的老乡,一见阔别八年的中国飞机和军人,欣喜若狂,一齐涌向机场的外壕边,挥舞草帽头巾致意。

  当天晚上,冷欣宣布成立前进指挥所,并命令:“所有人员,均不得私自外出,如有必要,必须事前请假。”他还告诫绝对不许有人“接收”任何东西,亦不得使用封条,违者军法从事。事实上,日本宣布投降即日起,各地均有人冒充地下工作人员招摇撞骗,劫收房屋家具。此外,各地汉奸亦佯称奉命行事,四处活动。所以,冷欣的命令十分严厉。

  新六军接南京警备

  按当时“陆总”参谋长肖毅肃的主张,应俟中国军队的武力能确实控制南京后,才在该地举行受降签字典礼,并立即在该地区解除日军武装。

  “前进指挥所”人员斟酌研究后,决定将“陆军总司令部”设在黄埔路中央军校原址。于是命令该地原驻汪伪军立即迁出,并调来日军数百名,彻底整饰营房,铲除操场杂草。

  8月30日至9月5日,美械装备的新六军第14师(师长龙天武)、新22师(师长李涛),陆续空运到南京。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罕见的一次空中运兵。

  驻南京的日军第六军十川次郎所属部队,被命令于9月6日之前,将南京的警备任务交予新六军。

  为何选调新六军空运到南京受降?王楚英的表兄、陆军总司令部二处少将处长钮先铭跟他说过,8月17日深夜,在研究受降日军的最高层会议上,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美国人)提到,日本虽已战败,但仍然傲慢且不认输。新六军在缅甸彻底打败过日军的精锐之师,这对其很有威慑作用。因此,选派新六军进驻南京不仅时间快,而且可以扬我军威。
欢歌·人物面对面:受降书振奋南京城(组图)
图:受降仪式俯拍图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