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向内涝点开刀 市政府三天开两会要求限期整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11:08 南方日报

  本报记者 南小渭 陈香国

  8月26日,有媒体援引陈益文家属的话称,与莞樟立交积水事件有关的各方将被陈的家人起诉。

  陈益文,现年33岁,生前系黄埔海关稽查处一名副科长。8月19日晚,这个刚从凤岗海

关调到黄埔海关正式上班还不到一周的年轻科长不幸在莞樟立交被困丧生。事后据媒体报道称,经过数日大雨侵袭,至19日夜,环城路莞樟立交桥下的地下行车道大量积水,正是这些积水困住了开车途经莞樟立交的陈益文。

  虽然莞樟立交是今年4月底才建成通车,但是在短短的4个月时间里,莞樟立交已经多次发生水浸。而这一次,陈益文的死让“水浸街”的问题再一次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8月22日下午,根据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佟星的指示,东莞市召开了城市内涝整治工作会议。两天之后的8月24日下午,东莞市再次召开市区内涝整治工作会议。在后一次会议上,要求市区绝大部分内涝积水点争取在年内完成整治工作。

  那么,政府的这两次会议到底为整治内涝开出了什么“药方”呢?

  政府3天开了两次会

  从与会媒体事后的报道来看,两次会议都通报了19日深夜至20日凌晨特大暴雨对东莞市造成的灾害情况。据初步统计,全市受灾农田2.24千公顷(主要是低洼菜地),鱼塘0.69千公顷,死亡家禽畜10800头(只),商业损失350万元,倒塌房屋50间(主要是残旧猪舍和泥砖屋),死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89亿元。

  针对城市内涝水浸灾害的发生,22日会议要求各镇区在城市建设中要严格制定防洪规划,防洪设施要与规划建设同时进行,做好内涝水浸点、危旧房屋、地质危险区的调查摸底,迅速做好河涌、下水道清淤工作。市气象局建议完善东莞市气象监测网,进一步完善气象预警机制,加快东莞市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步伐,提高东莞市预报预警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能力。

  24日的会议则要求,落实区内各项城市防洪排涝责任,对兴贤街、木巷、花园新村、中心路网等内涝重点区域增设充足的排涝设施和人手,设专人对泵站、闸阀、管网等排涝设施进行日常养护管理,确保管渠畅通和现有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完好运行;克服困难,落实经费。迅速对辖区的主次干道的排水管道及雨水口进行全面清淤维护,并通过市场化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恢复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缓解目前内涝严重的现状;发动社区做好社区内涝整治的具体工作;发动有关部门及社区相关人员加紧普查危旧房屋、棚户区和公共场所的安全状况、加固措施和紧急疏散预案落实情况,限期整改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同时,会议要求市区绝大部分内涝积水点争取在年内完成整治工作。

  明确责任是治涝关键

  事实上,24日会议要求落实各项城市排涝责任并不是一句套话。在今年早些时候东莞市城市管理局曾表示,频频发生水浸街的原因是,随着东莞城市的扩大,地表覆盖面积不断增加(即不透水面积增加),透水面积缩小,加上部分老市区的地下排水系统是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建设的,存在设计落后、设施老化、管道淤积等弊端。同时,市区长期以来排水管只建不管,地下水道淤积严重;因修路、房地产开发等改变了原有的排水通道,市政设施又未能及时配套,致某些旧村的积水无法外排。

  有分析认为,正是因为排涝设施责任不明,才导致排水系统没有得到及时维护,房产开发商等才会有恃无恐地改变排水通道。

  根据媒体报道,19日晚莞樟立交积水事件发生后,市政管理部门、城建部门、规划部门、立交设计单位等接受记者采访时相互推诿,均称此次事故与己方无关。陈益文的家人质疑,为什么才投入使用不到4个月时间,莞樟立交就处于无人管理、无人负责的状态?上述分析人士认为,今后排涝责任明确后,内涝点的管理应该会得到明显改善。

  排涝仍需各方协调

  当然,明确排涝责任并不是说其余各单位就可以袖手旁观。在东莞市城市管理局早些时候提供给市政府的一份文件中指出,市区内涝积水点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七点,其中之一就是较多地方受运河水位影响无法排水,甚至产生倒灌。而在今年6月初,莞城区一位负责人指出,运河水位太低,行人缺乏亲水的感受,这一因素是导致运河西路商业气氛萎缩的原因之一。这位负责人表示,今后莞城区计划将运河西路改造成特色步行街,同时他们还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将运河水位提高,提升步行街的魅力和吸引力。

  很显然,由于各方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于运河水位这一问题存在不同认识。因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人士表示,排涝责任要明确,要落实,但是要想彻底消除内涝,还需各部门通力协作。

  图:

  治理内涝光靠开会不行,关键是要落实。 资料图片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