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征文:实现职工民主政治权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13:49 人民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不断得到落实,发展、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但由于法制不够完备,人们思想观念陈旧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影响了职工民主政治权利在实际中的落实到位,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使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难规范。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是落实职工民主政治权利的主要载体。目前我国职工民主管理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职工代表

大会制度,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厂务公开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法律规范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只规定了在公有制企业中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而对大量的金融、保险、商业服务及科教文卫事业单位未作任何规定。另外,随着股份制的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股份制企业将成为我国企业的主要形式,合伙企业、独资企业及其他类型的企业在市场中的数量亦会增加。现行法律未规定在这些企业中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而只规定用平等协商方式实现职工民主管理权。关于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公司法》中有关职工参加公司内部机构行使民主管理权的规定过于原则,适用范围狭窄,职工对公司的民主管理很难落实。我国《公司法》也规定了职工代表参加董事会。如“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董事会成员中应有公司职工代表,监事会成员中应当有职工代表”。我国《公司法》确认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是经营管理机构,行使经营管理决策权,其决策方式是集体决策,每一董事会成员只能参与董事会行使一票表决权,无单独的决策权。如果不能保证董事会中职工代表董事占一定比例,职工的意志就无法通过其职工董事反映到董事会决策中;就会致使职工代表参加公司董事会这种职工民主管理方式流于形式。况且,《公司法》只规定了国有公司的董事会中要有职工代表,其他非国有公司董事会中根本未要求有职工代表。厂务公开制度是近年来党中央为推进企事业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采取的重要举措。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厂务公开制度的实行,丰富了职代会的内容,广泛促进了职工民主政治权利的落实,但也存在操作随意性大、工作不规范、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都与缺少法律规范有一定的关系。

  二、部分经营者、职工民主意识较差,使职工民主政治权利难实施。从整体上看,随着舆论宣传力度的加大,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企事业经营者、职工的民主意识逐步得到了加强,但也不可否认,仍有部分经营者、职工的民主意识不高或不太高。从企业经营者来说,据调查显示,部分企事业行政领导民主意识淡漠,有的认为企业工会组织职工开展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既占用生产时间,又影响企业决策;部分经营者对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赋予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不了解、不关心,从而缺乏实行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的主动性、自觉性;还有的企业经营者,借口会议太多、程序太复杂,用“股东会”取代“职代会”;或者借口职工代表素质低,“不懂事、更不会监事”,从而排斥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监事会,致使企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都作为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J监事会,完全违背了《公司法》的规定及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精神。

  三、少数企业开展民主管理重形式,轻实效,操作不规范,使职工良主政治权利难兑现:当前,一些企业是为了使决策反映所谓的“民主”而召开职代会,但职代会召开前既没有发动职工讨论,也不由职工代表提什么修改意见,临到表决,让职工代表举手就算通过了,以致有的职工代表戏称自己、是“两手代表”(即领导报告拍拍手:进行表决举举手);审议业务招待费也纯属走形式,行政领导在职代会上报一报全年核定业务招待费总额和实际支出总额的数字,而业务招待费使用的账目、金额和用途等具体情况则避而不谈,至于开支是否合乎规定,手续是否完备就不得而知了厂务公开制度存在着重公开形式,不重公开内容;只公开普通问题,不公开要害问题等情况,使厂务公开制度在一些企业收效不大,引起职工群众不满意。在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问题上,主要存在职工董事、监事产生程序的不规范的问题;部分企业职工董事、监事经职代会产生还不行,必须再经股东会选举才算数;部分企业由董事会指定,有的则是任命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工民主政治权利的兑现。

  四、改制企业、新建企业工会组织力置薄弱,使职工民主政治权利难保障。《工会法》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职工的合法权益包括经济权益、民主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需求。也就是说,工会组织是职工合法权利包括职工民主政治权利的最主要的维护者、代表者。过去的实践也已经证明,工会组织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广大职工群众是满意的或基本满意的。但也不可否认,也有相当部分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得不到或没有得到很好的代表和维护,严重影响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有的甚至成为企业乃至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由于部分地方、领导人不按上级政策精神办事,不重视工会组织作用,忽视职工民主政治权利等,人为地削弱甚至撤销合并工会组织,使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失去依托。同时,工会组织被合并,工会干部大量减少,使得工会工作特别是一些难度较大的工作如职代会、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等维权工作,更是无法开展。再有,在大量的新建企业产生后,一方面部分新建企业还未能组建工会,另一方面已经组建的工会组织,相当部分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落实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是党的十六大的既定目标。要针对当前职工民主政治权利实现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握重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推进。

  一、完善法律、法规制度。虽然我国《公司法》、《企业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对落实职工民主政治权利,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的问题有过许多规定,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呈现出散、乱状态,有的规定还过于原则,不便于操作。当务之急,各级工会组织特别是上级工会组织有义务在搞好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建议加强职工民主管理的法制建没。一是要加强立法建设,要在宪法和有关法律中明确规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一切法律形态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适用我国各类企业。要抓紧修改出台《职工代表大会条例》,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对职代会的职权,进行调整和完善,并明确相关的职代会的地位、作用及与股东会、董事会的关系;要针对改革深化,经济发展,职工队伍不断扩大,下岗职工日益增加的新情况,对职工代表包括下岗职工代表的比例、权利等问题作出规定。对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中职工代表的比例、职权、选举程序要作出明确、具体规定,便手实践中操作。对厂务公开制度等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要继续实践,积累经验,逐步向立法立制方向迈进。三是加强法律责任追究工作。很多年来,一些职工民主政治权利之所以被侵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法律对职工民主管理的规定过于原则,淡化法律责任方面的规定。因此,在立法建制中一定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三是要加大执法检查。工会要积极建议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及有关部门经常开展一些有关职工民主管理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解决,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职工民主政治权利最大限度落实。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由。,在我们这个受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文化影响的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宣传教育尤为重要。要充分运用电视、报纸等多种舆论宣传工具,加大对有关法律法规关于职工民主政治权利的宣传,形成一种良好的落实环境。要重点加大对广大企事业单位经营者的宣传教育,让广大经营者明白落实职工民主政治权利不但是依法办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也是协调劳动关系、调动职工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职工的宣传教育,唤醒他们的民主意识,让他们明白法律、法规赋予自己的权利,并努力去争取,努力去实现。

  三、加大实施民主管理制度的规范操作,强化落实措施。各级工会组织要重点加大对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厂务公开制度这三大职工民主管理主要形式的落实力度。要主动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重视,对职工民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多请示汇报,以共同解决;要加强监督检查,对那些搞假民主管理,愚弄职工的做法坚决制止,并订采取二定的形式进行曝光;要注意典型引路,推广一些民主管理制度的规范操作法,带动整个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职工民主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加大对职工代表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落实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从另一方面看,要求职工必须其有当家作主的本领和素质要能够当好家、作好主。因此,必须加大对职工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要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要引导他们学习当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知识,增强他们适应市场经济大潮的本领;特别要引导他们学习有关企业改革、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及知识,让他们在行使自己的民主政治权利时,能够真正发挥当家作主的作用,而不是徒有虚名,走走形式。

  五、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工会组织是确保职工民主政治权利实现的有力保证。当前,各级工会要坚决制止改制过程中撤并工会的现象发生;要继续加大新建企业的工会组织建设力度,规范新建企业工会的工作内容,逐步将维权工作开展起来;要加强会员会籍管理,特别加大对下岗失业职工的管理,抓紧调研,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保证这部分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平安。

  作者:网友:鉴均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