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呼和浩特“冠名”中国乳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20:50 人民网

  人民网8月30日讯 8月26日,在中国乳协十周年庆典上,呼和浩特市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乳都”,隆重推出了自己新的城市名片。

  得益于伊利、蒙牛两大乳业龙头,乳业已经成为呼和浩特的支柱产业,该产业为当地贡献了1/3的国民生产总值,行业同比连续数年冠绝全国37个大中城市之首。该市2004年奶牛存栏量50.8万头,鲜奶产量150万吨,人均鲜奶占有量达到746公斤,在国内遥遥领先。

  “中国乳都”称号的由来

  据了解,早在千百年前,呼市一带就已经是重要的奶制品生产地和集散地;900多年前,这里的“酪巷”就以生产奶酪而远近闻名。

  在中国乳业的第一个全国性品牌——伊利诞生和壮大后,呼市相关产业焕发了全新的生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6年伊利集团改制之后,成为在A股上市的第一个乳品企业,全国各地的业内人士纷纷来参观学习,呼和浩特几乎成为中国乳业的一个“革命圣地”,在民间就开始有“呼和浩特是中国乳都”的说法,并且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广泛流传。

  2000年,呼市政府制定了以“奶业兴市”为主要的发展战略之后,伊利集团带动了一批业界新锐的崛起,奶业年增速超过50%,社会各界开始思索如何把呼和浩特构建成真正的“中国乳都”;2002年左右,国家农业部在产业发展规划中把内蒙古自治区列入了奶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呼和浩特市领导正式提出打造“中国乳都”的口号,呼和浩特——“中国乳都”这张别具特色的名片慢慢成形。

  2005年,在伊利集团成为唯一半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乳品企业之后,中国乳协成立十周年庆典召开,并隆重授予呼和浩特“中国乳都”的称号。

  “中国乳都”成功的经验

  综观呼和浩特逐渐奠定乳都地位的经验,可以概括为:“抓住历史机遇,发挥地域特点,发扬传统优势,培育产业龙头,带动整体发展,实现特色成功。”呼和浩特的农牧民自古就有制作和饮食奶酪、酸牛奶、奶油、奶皮、奶茶和奶酒等奶制品的传统习俗,并且很早就分化出了奶牛养殖业。改革开放后,在呼和浩特,现代良种奶牛养殖业开始起步,到1985年,奶牛养殖已经遍布46个乡镇、195个行政村,成为全国8个敞开供应牛奶的城市之一。1993年,以伊利公司改制成功为标志,伴随着这个中国食品业的领导者的不断强大,内蒙乳业终于正式走向全国,在中国乳业市场引发了革命性的进步,更催生了呼市的相关产业走上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之路,巩固了呼和浩特的乳业大市地位,使呼和浩特成为中国乳业的“核心地带”,现在呼和浩特市有近一万人从事饲料生产、兽药和牧业机械生产经营、印刷包装等行业,奶业带动了全市相关产业链条的发展。对于几百万奶农而言,伊利集团既是收奶送钱的“财神爷”,又是送爱心的专家。截止到2004年,伊利集团对奶源基地累计投入超过了5亿元,(目前,这部分投资已经回收了4.4亿元,伊利成功的奶源投入,既获得了短期收益,又保证了长远利益。)先是走“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开创了“分散饲养、集中挤奶、优质优价、全面服务”的奶源基地建设模式,和几十万个奶户结了相互依托、同呼吸、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目前已经横跨北中国,形成了中国最大也最优质的奶源带,截至2004年底,伊利集团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可控奶牛65万头,基础母牛约50万头。拥有现代化奶站1580多座,有100—300头的个体牧场和养殖大户85个,500—1000头的奶牛小区92个,1000—3000头的牧场园区5座。公司计划到2005年底,使可控奶牛头数达到100万头。这在国内同行业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奶源基地的升级,首先是奶牛品种的升级,呼市当地原产奶牛普遍存在奶期短、奶量小的现实问题,伊利集团1995年就开始着手进行奶牛种群的改良工作。但是刚开始农民心存疑虑,生怕吃亏上当,于是伊利就垫资补贴为农户提供优良种冻牛精,建立规范的育种程序,直到奶牛育成产奶后再归还冻精费用,仅仅到2000年年底,就提供了优良冻精8万多份,按非常保守的50%成功率母牛犊4万头计,单产至少提高500公斤,便增加年产量2万吨,创直接经济效益3200多万元;而到现在,伊利奶源基地已有40%的奶牛年产量超过了6.5吨,较一般奶牛产增产2吨。同时,伊利集团开设配种改良、兽药配备、饲料饲喂、疫病防治等一条龙服务项目,帮助农民提高科学饲养水平,增强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他们设立了专门的服务执线,配备了专职服务队,一方面持之以恒地给农户免费发放宣传和培训资料、防疫药品,一方面还聘请专家学者下乡现场授课指导。如果说伊利集团率先开始“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为农民开辟了富裕之路;那么伊利后来率先推行的“养殖小区”又为农民推开了小康之窗;同样,牧场园区,也是伊利的首创,它则被称为培育“大款农民”的温室,集中起了各区域有实力、懂技术、善管理的一批奶牛养殖大户,实现现代化牧场管理,共同走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奶牛养殖道路,指明了一条由龙头企业牵头,背靠政府与社会支持,团结广大奶农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伊利集团等优秀的乳品企业,一头联系着数百万奶农,关系着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另一头联结着数亿消费者,关系着他们健康和快乐的生活。所以以伊利为典型代表的龙头企业,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追求企业可持续发展,自然而然地,也帮助相关产业实现了由粗放经营向效益取向转变的升级。奶业是呼和浩特分量越来越重的“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是呼和浩特最强劲的一个经济支撑点,也是中国乳业今后长期的命脉所在和发展基础。中国乳都的发展后劲十足。内蒙古的牛奶好,源自于奶牛好、草料好。奶农称自己的奶牛是“喝着矿泉水、吃着中草药、产着优质奶的摇钱树”。得益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牧”与“休养生息”政策,昔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原景象正在复兴;而与此同时,在172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30万亩玉米播种面积。如按2亩地的玉米秸秆可为一头牛提供全年的饲料计算,现有的玉米地就可以养殖65万头,呼市去年的奶牛总头数为50.8万头;此外,随着100万亩人工牧场渐成气候,奶牛养殖还有大的发展空间。呼和浩特有充足的奶业人力资源。由于这里发展奶业的历史较早,几代人从事过奶牛养殖、加工的家庭不在少数,无论在养殖、加工还是在销售上,都有比较专精的人才,特别是以伊利集团为主的乳品企业成为人才摇篮,迅速“孵化”,为呼和浩特储备了国内任何城市都无法相比的人才资源。优秀企业带动优势产业,优势产业创造优质生活。在以伊利集团为首的众多企业的带动之下,呼和浩特人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在呼和浩特,靠科学养奶牛而发家致富的大有人在,土左旗的兵州亥乡奶牛养殖基地,是伊利集团在呼和浩特开创性建设的第一个奶牛养殖小区;和林县、玉泉区等几乎所有的旗县区,都有自己的奶牛养殖样板区。毫不夸张地说,当地居民80%的经济来源,是维系在奶牛身上的。<b>“中国乳都”辉煌的标志</b>作为中国乳都的主要缔造者和主打品牌,伊利集团的发展,成为了乳都辉煌的标志,近年来巩固了自己中国食品业领导者和领先者的地位,给中国乳都不断增光添彩。8月6日,在权威的“200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上,“伊利”品牌以136.12亿元的品牌价值总排名第41位,比乳业第二品牌高出了50多亿元,继2004年夺魁之后,实现了对食品行业冠军品牌(酒类除外)的蝉联。8月18日,伊利集团公布上半年公司报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高达56.59亿元,同比增长30.29%;实现利润总额2.79亿元,同比增长12.45%;创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11.48%;实现每股收益0.44亿元,同比增长12.82%。伊利集团成为中国乳业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半年收入超过50亿元的公司,并且首次实现了液态奶、奶粉和冷饮三大产品的“单打冠军”,以成色更加鲜亮的全能冠军形象,伊利保持着中国乳业唯一全面、均衡发展的领导地位。8月21日,“2005中国企业500强企业”揭晓,伊利集团以87.35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蝉联中国食品业第一,高出第二名企业15亿元,这是伊利献上的第三份礼品。8月25日,第七届“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力上市公司50强”揭晓,连续七年被评为“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1476家A股上市公司当中,只有11家连续七年入选该榜;伊利股份同样也是所有A股上市公司(不包括重组)当中上市后涨幅超过5倍的5家公司之一;也只有伊利股份一家,上市不足10年,流通股价涨幅却超过9倍,以优秀的蓝筹绩优股形象成为了中国股市的一面旗帜。8月26日,在中国乳协年会期间,记者了解到,在最近的五年半里,伊利集团向呼和浩特缴税总额已经超过了13亿元,占到呼市前两家乳品企业给地方缴税总数的81.25%,伊利、蒙牛两家企业则一起贡献了全市税款的1/3。1992年至2004年,伊利上交税收累计已经超过27亿元,国内没有任何一家乳品企业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经过20多年的专心经营,伊利拉动了内蒙古乳业以及各周边产业的发展,成为呼市建设“中国乳都”的主导者和关键力量,同时伊利品牌以一种“高品质、高段位”的形象,与“天然纯正”、“稳健安全”划上了等号,成为广大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首选。业内普遍认为,呼市冠名中国乳都,对于资源型的伊利集团来说,是它走向世界的一个新阶段里程碑似的开始,2005年伊利经营业绩必将创出新高,下半年的利润增长率估计会超过40%;近期12亿元的巨额投资,将从2006年开始释放巨量产能,伊利集团市场主导能力从而大幅增强,中国乳都也将开始新的发展历程。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