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到底谁在“妖魔化”河南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00:15 红网

  “发廊妹三成是河南的,街上流浪的有五成是河南的,娱乐场所‘看场子’的有九成是河南的……”“也难怪河南人拳头硬,你们那里有个少林寺嘛……”(8月30日《洛阳晚报》)这是深圳司机揶揄河南人的“笑话”,透过洛阳媒体记者的笔触传递给河南老乡。

  我作为一个河南人,听到这样尖锐的话语显然觉得十分的残酷,甚至是对意志与信心的摧残。但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倘若在河南的街头,三成发廊妹是深圳人,五成流浪

汉是深圳人,九成打手是深圳人,我们会怎么看待深圳人呢?若不用最冷酷、刻雹恶毒的词汇来“中伤”他们,算你够有修养。那到底谁在“妖魔化”河南人?依笔者之见,不是个别深圳人,而是我们自己——地地道道的河南人!

  不知从何时开始,河南人与“不守信用”、“假冒伪劣”、“野蛮落后”等不光彩的事,横竖纠缠,结下“不解之缘”。其实,这些“丑陋”的玩意,放哪儿没有呀!深圳人敢说他们那儿没有?可翻来覆去到头来都归到咱河南人头上!先别喊冤枉,也别鸣不平,更别骂娘乱出气,其实好好检点一下河南人的“德行”才是正事!很多时候若不是河南人“自我作践”,别人还懒得说你呢!

  从报道中来看,笔者怎么想就是不明白:河南籍的出租车司机为啥恁不守规矩?少林寺景区干吗店大欺客惹深圳老板?是显自己还不够“厌恶”人吗?在家乡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想方设法树立“河南形象”时,就这么几下子恐怕算是白忙和了。说句不好听的话,这就叫“一颗老鼠屎毁了一锅汤”呀!平心而论,世代居住在中原腹地的河南人,还是憨厚、朴实、能吃苦的,这并非自卖自夸。

  不可否认,“河南形象”在外地的“沦丧”,很大程度“败坏”在某些河南务工人员身上。河南经济欠发达,老百姓比较穷,是较大的劳务输出剩可“人穷志不短”,在家不自量,在外要自重,更何况务工人员还代表着家乡形象?笔者不免感慨:深圳那么大,机会何其多,干吗非去当“小姐”、干“打手”甚至失魂落魄到行乞街头?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但责任全在外出务工的“农民兄弟”吗?河南外出打工者文化层次低、缺乏一技之长,这种“素质”显然在特区深圳无法立足。要想生存下来甚至发家致富,似乎穷途末路、别无选择!他们是深圳街头的边缘人群,为拮据的生活所拖累,而谁又该为此负责呢?外出务工人员的盲目固然是症结所在,而谁又为他们送上更多的友情提示和信息支持呢?个别地方的“组团务工”行为是否有“政绩”之扰?

  一名打工仔不无感慨地说:“在农村名声就是一个人、一户人家的一切……”而对于一方百姓、一个省份而言,“名声”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咱河南人厚道,不图唾骂别人,更不想被外人嘲弄,重塑“河南形象”不仅是河南民工的事儿,也是全省人民的事儿,更是各级政府的事儿!

  (稿源:红网)

  (作者:刘可可)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