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陈必弟: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名人专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04:2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陈必弟: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名人专访)(图)
陈必弟近影

  今夏一个清晨,北京城大雨倾盆。刚刚度过90寿辰的美国专家陈必弟在家中与笔者聊天,她风趣地说:“我要发电子邮件给我一个叫彩虹的朋友,对她说,大雨后马上会见到彩虹了!”老人平时一人独居,靠电子邮件保持与美国亲友的联络,但她并不觉得孤独,“因为我在中国有许多朋友,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

  见证中国抗战

  这是友谊宾馆一套温馨的三居室:房间里摆放着许多中国工艺品,陈设是典型中国样式:客厅沙发后墙上一把大红折扇尤其吸引人,它几乎占满了一面墙,上书一个金色“福”字,下垂红色中国结,洋溢着温暖与喜气。“这是艾培在我85岁生日时送给我的。可他今年过完90岁生日不久就去世了。”想起老朋友爱泼斯坦,陈必弟眼里闪烁着泪花。

  今年5月6日,陈必弟迎来90寿诞。“生日过得很热闹,我的5个子女从美国赶回北京祝寿。”陈必弟拿起照片,兴致盎然地说,“你看,这是沙博理,这是伊丽莎白·格鲁克,他俩在我的生日会上点蜡烛。今年12月,他们也要90岁了。”沙博理和伊丽莎白这两位外国专家也是陈必弟的好朋友,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事业。

  陈必弟1915年出生在加拿大温雷帕克市,7岁时随父亲回到美国西部俄勒冈州的故乡,后进入俄勒冈州立大学攻读营养学专业。“1936年秋天,作为交换学生,我从美国远涉重洋第一次来到中国这个充满魅力的东方国度,在广州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学习中国文明史。”陈必弟将她珍藏的老照片拿给笔者看,照片上的少女颇像美国电影《魂断蓝桥》中清纯美丽的女主角。那一年,陈必弟才21岁。如今她满头华发,为中国外文图书出版事业呕心沥血40多个年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陈必弟结束岭南大学的实习,按原计划准备返回美国。“卢沟桥事件发生时,我与一个女同学正好在香港。随后,我俩北上经过上海、南京,来到北平。进了北平城,就出不来了。”在北平,陈必弟目睹了一批批与日本侵略军英勇作战的中国伤兵无人护理的惨状:绷带浸透了殷红的脓血,年轻士兵在痛苦呻吟……出于同情心,她参加了外国团体组织的卷纱布绷带等护理工作。

  为了让全世界了解日军暴行,陈必弟偷偷买下美国记者在沦陷区拍摄的日军残杀中国人的照片,冒着危险将它们带出日军关卡送到美国,照片放大后刊登在美国的报纸上,引起了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命运的关注。“我那时候年轻,什么都不怕。”陈必弟爽朗地笑着说,“我把这些照片放在一个信封里,没有封口。幸好,日本兵拿起来没打开看。”回忆当年的“勇敢”行为,她笑称自己“真是一个傻孩子”。

  献身中国对外宣传事业

  陈必弟离开北平后,返回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继续学习。1938年大学毕业,到密执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工作。期间,她结识了在这家医院胸外科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张纪正,两人情感与志趣相投,后结为夫妻。1940年10月,陈必弟随同丈夫第二次来到中国,在天津安了家。

  新中国成立后,陈必弟曾到河北大学教英语。1959年起,她作为英语专家在外文出版社从事审稿工作,编辑了大量英文版儿童读物、画册和医学、科技书籍。

  陈必弟说,她一生最敬佩两个人,一个是周恩来,另一个是白求恩。她指着客厅墙上悬挂的周恩来照片说:“周恩来是个伟人。我好几次见他,对他的印象特别好。”1963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陈必弟加入了中国籍。周恩来逝世后,她每年1月8日都要带一束水仙花,到天安门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表达她对周恩来总理的怀念。

  “还有白求恩,他是有名的外科医生,很富有,可这些他都不要了,来到延安帮助中国红军。他去世时才49岁。”陈必弟将白求恩画像挂在卧室墙上,从白求恩身上,她学到了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抗美援朝期间,陈必弟毅然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我支持中国。”她说。

  革命圣地延安是陈必弟向往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陈必弟参与拍摄中国电影《邻居》,在剧中扮演一位老干部在延安时期的美国老友艾妮丝,圆了她的延安梦。这部影片获得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拍电影那年我63岁。巧的是,我的二儿子步我后尘,在另一部中国电影《一个美国飞行员》中扮演男主角,一位为中美友谊谱写赞歌的美国飞行员。”

  永远的中国情结

  陈必弟有三儿两女目前都在美国定居,她赴美探亲11次。“我头一次回美国探亲是在1979年,当时美国人民对中国不了解,对中国的一切充满新奇,渴望了解中国,很多地方邀请我介绍中国情况,后来电台也找上门来了,我又在电台做广播。在美国呆了3个月,很有意思。”

  陈必弟对中国的爱是深沉的。她一次次婉言谢绝亲友挽留,放弃定居美国与子女共享天伦之乐,选择返回她梦牵魂萦的第二故乡———中国。年近七旬,陈必弟才退休,却一直没闲着。1983年她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已经连续参加五届政协会议,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提案。

  窗外的雨渐渐地停了下来,陈必弟靠在临窗的一把竹椅上,身旁架子上几只可爱的小鸟欢快地鸣唱。“这两个小东西叫珍珠鸟。”她指着白色的小鸟说,“听说还有黑的,可我喜欢白的,很可爱。”年届九旬的老人依然保持着孩童般的天真。陈必弟喜爱小鸟,更爱孩子,教中国孩子英语是她晚年的一大乐趣。“明天就有一个要来,教孩子们英文是我自愿的,我不取分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9月01日 第二版)

  作者:何雁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