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鼎力援藏,林芝俨然“西藏首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09:14 南方日报

  广东变”输血”为”造血”,对口支援地区多项经济社会指标跃上西藏全区首位

  鼎力援藏,林芝俨然”西藏首富”

  本报记者 谢苗枫

  清早7时半,高原不常见的新鲜嫩菜心、花鲫鱼已经在街市上热卖起来;晚上9时,深圳大道、香港街上形形色色的超市、时装店依然灯火通明……这是记者近日随广东党政代表团一行考察广东援藏项目时,看到的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个曾经贫瘠得只有一条318国道贯穿其中的高原木屋群落,仅过10年,就摇身一变成了被誉为“西藏首富”的繁荣小镇。

  林芝地区行署专员赵合笑着解释:林芝的惊人变化,有赖广东在送干部、送资金的援藏链条中注入新思路,变“输血”为“造血”……

  [刷新思维]

  “路你们给铺好了,接下来就要靠我们自己走”

  广东10年援藏项目超过300个,其中多数为“造血工程”

  一听说记者是从广东来的,藏胞加当嘎村的村长尼玛就喜不自禁地领着记者去看他正在装修的新房子——江布民俗商业街上两幢合计建筑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商住楼”。

  “这是你们广东人嘴里名副其实的‘商住楼’,我们打算住二层,把下面的全拿来出租,做生意。”有着3个女儿和一个漂亮太太的尼玛颇有感慨地告诉记者,他们一家20年前还住在一个茅草房中。

  “现在就更好了!”尼玛指着商业街说,广东投了1000多万元给我们建起了大马路,搭起了广场,我们只需要出钱盖房子,就有现成的商业街为我们打开市场,多好啊!“我们把钱都投到这里建房子,既可以自己住,又可以吸引别人来这里投资,有钱一起赚,这就是你们说的‘筑巢引凤’,对不对?”尼玛一脸笑呵呵。

  事实上,懂得“筑巢引凤”这句话的藏民并不只尼玛一家。记者一连几天在林芝地区转悠,发现“建好架子,吸引银子”的新观念深入民心,甚至在林芝县的鲁朗扎西冈村,不懂说汉语的次仁也通过翻译,喜悦地告诉记者,他正打扫家庭旅馆,准备秋天旅游旺季“引凤”。原来,像次仁这样的家庭旅馆在扎西冈村共有12家,他们都是广东援藏队2003年给每家援助3万元添置必要的设备后建起来的,援藏队还给村里修通了到国道的水泥路。这些家庭旅馆吸引了大量游客入住,每户现金年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据了解,广东援藏的10年,除了在对口支援的林芝地区投入援助资金9.17亿元外,还完成援藏项目超过300个,其中多数为“造血工程”。这些项目不仅使过去许多不经商、不打工的西藏农牧民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更为关键的是帮他们打开了思维的另一片空间。就像尼玛说的那样,“广东是我们的恩人,不仅给了我们经济的支援,现在连路你们也给我们铺好了,接下来就要靠我们自己走。我相信在广东的扶持下,我们的路肯定能走好!”

  [培育潜力]

  “孩子到佛山读书,我放心得很”

  培养人才,是广东“造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从小就有个梦想,想到内地去看看火车、看看大海。”11岁的林芝县藏族小男孩索朗这几天特别高兴,因为8月底,他就要到广东佛山西藏班读书。在这之前,他最远也只是去过拉萨。现在,他的新理想是像今年在佛山一中参加高考的尼玛加措师兄那样,考上北京大学。

  “孩子到佛山读书,我放心得很!”索朗的父亲江多也充满憧憬,“我相信孩子在广东能成才,将来造福西藏!”

  “人才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潜动力,培养人才也是‘造血’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援藏援疆工作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说,据了解,针对林芝地区教育、医疗卫生体系较为落后的状况,广东先后援建了一批林芝地区的学校、广播电视中心、图书馆、体育场、医院、文化馆等项目。广东还每年安排上百名林芝干部到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商学院、广州医学院、华南师大等培训;在直属重点高校特设指标,每年为林芝地区定向培养20名紧缺专业的本科生;中山、佛山、惠州等市的西藏班每年在西藏招生200多人……

  [期许未来]

  “明年机场一通,林芝就能名满天下”

  广东援藏五年规划率先编制,现正报审批

  “有空就到园里‘耍一耍’,钓钓草鱼,喝几圈功夫茶,打打牌……”当藏族小伙子桑巴告诉记者他的“平常周末”安排时,要不是身处海拔3500米的林芝县珠江养殖科技园内,记者差点以为这是广东普通潮汕人的“半日闲”。

  “藏民真的能在雪域高原喝上潮汕功夫茶!”作为第一批援藏的广东先行者、珠江养殖科技园的老板陈育鹏信心十足,“不仅可以喝上功夫茶,还能养起五大家鱼,培育出优质鹅肝!靠的是什么?就是天然的资源、逐渐完善的政策以及全新的经营模式。”

  陈育鹏说,林芝是一块处女地,水、林资源丰富,各行各业都有待开发。“有了好的思路、好的规划,明年机场一通,林芝就能名满天下。”

  十年前,林芝行署所在地八一镇还是“全城没有一座超过三层楼房”的边陲小镇,如今,几乎所有的旅游者都会对这座“现代化新城”留下深刻印象;十年过去了,林芝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已连续10年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现金收入、人均储蓄额、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民营企业纳税等方面均居西藏之首。

  据悉,在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的省市中,广东已率先编制《广东省援藏五年(2005-2009)规划》,现正报审批;在援藏的第二个10年,我们相信,有粤藏人民愈发深厚的情谊,林芝这颗“雪域明珠”必将更加璀璨夺目!

  援藏“使节”谈林芝

  广东第一批援藏干部领队、现任广东商学院党委书记杨维:

  拓荒三年林芝初展春光

  十年前,西藏林芝地区还是“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而如今,已是一派现代化的繁荣景象。说起十年前为期三年的拓荒之旅,杨维感慨万千。

  杨维说,十年前,林芝地区“落后广东五十年”,从林芝到拉萨的公路全长460多公里,全部是泥路,交通事故经常发生;停电是常事,不停电反倒不正常,地委行署领导机关也不例外;当地群众还是使用“摇把式”电话,整个地区只有6条长途线路,通话率才1%,通信业务量排列为自治区倒数第二。

  万事开头难。从南海之滨到高原雪域,干部们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高山反应”。连饮水都成为当时麻烦的问题。当地居民饮用雪山融化的河水,这些河水看似清沏干净,实际上大肠杆菌指数等严重超标,饮后容易拉肚子,援藏干部因此吃了三年黄连素,吃得牙齿发黄发黑。

  但首批援藏干部迎难而上,埋头苦干。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广东援藏头三年工作以林芝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大力改善当地的交通、能源和通讯等落后状况。

  “林芝——拉萨”柏油公路得到了高度重视,现任自治区党委书记杨传堂亲自担任工程总指挥,而时任林芝地委副书记的杨维则担任副总指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新的高标准柏油马路终于在第二批援藏干部的接力下顺利竣工了。新的公路修好后,行车速度提高了一倍,商品流通更加快捷,从而带动了林芝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个地区七个县的市场繁荣。在通讯方面,从林芝到拉萨、到下面各县,广东为之全部铺设了光缆,开通了除数据通信之外所有的通信业务,业务总量很快跃居为全自治区前二名。电力能源方面,不但解决了当地的停电问题,还有了少量富余,为工业用电提供了保障。广东还投资300多万元在林芝修建了一个自来水厂,从此,林芝人民喝上了健康水。

  钱科宝 梅志清

  广东第二批援藏干部领队、现任广新外贸集团董事长欧广:

  乐当林芝的“高级推销员”

  1998年6月,广东省第二批援藏干部领队欧广来到西藏林芝地区担任林芝地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尽管高原反应非常剧烈,来到西藏的第3天,欧广便一头扎到广阔的农牧区去,跋山涉水,体察民情。

  在其后的3年援藏期间,广东省援助林芝地区建设项目达150多个,援藏资金达到3.67亿元,在全国15个省市对口援藏投资总额中,广东的投资占了1/6,援建项目名列第一。走在林芝的乡村路上,不时会见到写有“广东援赠”字样的农业机械从身边驶过;在广东援建的奔小康示范村里,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电话、电视。欧广说,看到原来画在图纸上的项目变成一条条大道、一幢幢高楼、一个个小城镇、小康村,他感到特别欣慰。

  这一切成绩的背后写下的是欧广那一片舍己为公的赤诚之心。1999年的一天,当欧广全力开展援藏项目建设时,从遥远的家乡传来年逾古稀的奶奶去世的消息。第二天,他擦去泪痕,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对谁也没有说,就连绝大部分援藏干部也不知道。为了林芝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欧广几次回内地汇报,联系援藏工作,争取项目资金,虽然两逢春节,但他顾不上看看父母,割舍了天伦之乐,跑省市和各部门,介绍林芝。家乡的领导和朋友都说他是林芝的“高级推销员”。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林芝是一个乱石遍地、野兽出没、只有两座小庙和几十户人家的荒凉河滩,如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季有花、四季长青的林区新城。整齐的楼房、宽阔的街道、繁华的市区、时尚的行人……总使人产生身处内地沿海繁华城镇的错觉。虽然欧广一直谦虚地说第一批援藏干部给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他在任的三年,林芝的变化是每个林芝人有目共睹的。

  本报记者 程满清

  实习生 刘洁

  广东第三批援藏干部领队,现任阳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邱志勇:

  解困“造血”创新赢得藏民心

  2001年7月,被称为“学者型领导”的邱志勇领衔广东省第三批援藏干部,挂职西藏林芝地委常务副书记。第三批援藏干部审时度势,大抓“民心工程”、“造血工程”和“创新工程”,领各省区、各系统援藏工作的风气之先。

  由于第一、二批援藏干部卓有成效的工作,摆在第三批援藏干部工作中第一位的,就是抓民心工程,筹措、落实上千万元资金,建设了一批中小学教学综合楼,在辖下的墨脱、波密、察隅、林芝等县建成近10家希望小学;建设了一批医院、保健院、卫生镇,并提升医疗卫生队的设施、素质和服务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林芝原来有很多农村没通电,第三批援藏干部为此铆足劲干了两年,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由“输血”转向“造血”,大抓“造血工程”,是邱志勇他们对第三批援藏工作的一项共识。第三批援藏干部把“造血”重点放在发展林芝旅游业上,开发了鲁朗林海风光带、尼洋河风光带、雅鲁藏布大峡谷生态旅游区三大精品线路,并加强对外宣传促销。此外,投资6500万元开发建设了一批景区、景点、公园,修建了一批宾馆、旅馆,现在的年接待游客量已达20多万,旅游收入也增加数倍。

  引入新机制,建立新体制,树立新观念,打好“创新牌”,是第三批援藏干部的新着力点。林芝花园的建设堪称杰作:第一次在林芝引进了小区化理念,广东方面投入2000万元左右,购房者投入自有资金和贷款1个亿左右。在林芝,人们从林芝花园这里首次接触和接受了“按揭”消费的观念。

  作为领队,邱志勇处处率先垂范。其时,他父亲患上严重的肺气肿,卧床不起,医院多次发来病危通知书。但是每一次,他就会把对父亲的强烈思念和牵挂深埋心底,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张建明 邓永鸿

  广东第四批援藏干部领队、林芝地委常务副书记李庆雄:

  融入市场化开创新局面

  援藏工作已满十年。第四批援藏工作队可谓承上十年,启下十年,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西藏四十大庆之际,第四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林芝地委常务副书记李庆雄告诉记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指出,新形势下广东要积极探索援藏工作新路子,促进援藏工作实现由注重财政资金援助,向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加强企业合作转变,向促进当地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转变。

  第四批援藏工作队39名好男儿刚进藏一周,就努力克服高寒缺氧、语言不通、身体不适、交通不便等困难,积极深入各县乡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明确了援藏工作的切入点和着眼点以及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即在援藏工作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相结合,促进广东省与林芝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融入市场化,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

  一年来,援藏队已于2004年9月10日“走出去”,在广州成功举办了首届西藏林芝地区赴广东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会,签订投资项目16个,意向协议金额2.89亿元;今年7月又“请进来”,在林芝举行“第三届林芝经贸合作洽谈会”,共签订37个合作项目,金额6.26亿元;7月28日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雅鲁藏布江旅游推介会,为10月3日举行的雅鲁藏布江旅游节做铺垫。

  此外,积极落实援助项目和资金,截止目前,广东第四批援藏工作队已启动各类援藏资金及物资共5000多万元,其中工布民俗商业一条街、林芝县新区市政道路建设、波密县机关幼儿园、波密县天麻种植基地、察隅县嘎巴大桥、墨脱县城东布路、林芝地区体育场二期工程及八一镇市政建设项目等30多个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准备启动林芝高新生物科技园区,以此作为招商引资平台,引进20多家规模企业。此外,工作队还与福建省援助林芝干部打成一片,携手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本报记者 郭逸晴

  众人评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长贺国强

  粤闽援藏干部结合援藏工作实际,开展“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在藏得什么?离藏留什么?”的专项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很有针对性,体现了见实效的精神。

  林芝珠江养殖场广东老板陈育鹏

  我1992年来拉萨,后来广东来了援藏队,我就来了林芝,亲眼目睹她的发展变化。林芝地委所在地八一镇以前就一条水泥路,其余全是乱七八糟的土路,今天比十年前城市规模扩大了十几二十倍,管理得很好,新区这两三年建好,还要再扩大一倍。以前没吃的,现在培育了很多新品种,农贸市场卖的菜从10多个品种增加到30多种。没援藏,就没人进来,现在建好了,来旅游的人很多。援藏队拿钱来,还带人带项目,工作一直做到乡村去,带来了很多变化,对当地人的思想冲击很大,当地人的市场经济意识提高了很多。

  第二代西藏人方晓兰、陈咏

  援藏干部与当地百姓关系很融洽,每批援藏工作队走,当地百姓都是泪流满面,场面很感人。援藏队员的脖子上挂满了洁白的哈达,头都埋在里面了。去年援藏队要走的时候,工布江达县的一个老汉把自己种的白菜和哈达一起献给了他们。

  整理 郭逸晴

  图:

  西藏四十大庆在即,林芝广东文化中心前,藏族同胞跳起了门巴舞。

  “林芝人开始吃鱼了”,这得归功于广东援藏干部引进了珠江养殖场,养殖场优美的环境也成为当地一景。

  被洪水冲毁的林芝波密希望小学,最近在广东团省委、省青联资助下重建开课了。 本版摄影 钟荣健 严亮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