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看缩水“名著”也算读名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10:35 大洋网-广州日报

  书店里名著的版本少说也有十几个,挑哪种给孩子看,的确挺费脑筋的。记者骆昌威摄

  撰文/记者卜松竹 实习生佘姝姝

  大不过半个巴掌,重不过一盒香烟———一种袖珍本的“口袋名著”正迅速占据着广州的图书市场。不但“登堂入室”走进书店,它们还大摇大摆地登上了各大超市的货柜,与

饮料、零食、消毒水一道,混迹在商场中来来往往的购物车中。这其中,有许多是经过了“删繁就简”、“改头换面”的缩写本。“读缩写本也能算读名著?”昨日,一位广州作家对这种阅读方式嗤之以鼻。但是也有专家认为,缩写本的热买,对普及名著是大大的福音。

  缩水《三国》仅剩原版1/3

  记者连日来在广州多家书店、超市中走访发现,这些大多128开本的“口袋名著”种类繁多,其中又以文学类最多。随便走走,便可以开出一张包括国内的古典四大名著、三言二拍、《封神演义》、《镜花缘》、《儿女英雄传》……国外的《变形记》、《神曲》、《雾都孤儿》、《白鲸》、《堂吉诃德》、《悲惨世界》、《安徒生童话》等在内的长长书单。从篇幅推算,许多口袋书将原著至少删节了一半,有的被删减的部分还更多。比如记者在一家超市中看到的《三国演义》,满打满算也就30万字左右,只相当于这部约90万字巨著1/3的长度。

  而许多读者最看重的名著中精妙的描写、优美的文字在经过改写后也大大“缩水”。天河区石牌东路某家二手书店里卖的一套128开本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每本只有300多页,粗略翻看有第一回,第二回的目录,再翻到里面的内容,简直无法读下去。其中《红楼梦》一书将曹雪芹的精妙诗文全数删去,人物衣着、外貌描写荡然无存,连人物对话也变得极其简单,完全失去原著的风格。店主说一天前这套书已经被一名女子订购了,说是买给正上小学的孩子读读。

  不少读者觉得读着方便

  据了解,这类“口袋名著”卖得还不错。在房产公司工作的李先生是口袋书的拥趸之一。他认为口袋书印刷比较精致,而且内容也是经过专家们研究进行改写的,比读原著轻松很多,出差坐火车坐飞机什么的,无聊的时候随手从口袋里就可以掏出一本缩写的名著来读读,既打发时间又可以提高文学修养。

  因为口袋书外表小巧,对原著内容改编得更加“明白易懂”,很多小学生也很喜欢读,家长们也偏向于选择这样的世界名著给孩子。在东风东路某家超市中,售货员告诉记者,类似的口袋书一天最多可以卖出几十本。“毕竟不那么深奥,他们更容易读懂,你买那种大部头的名著他们根本看不了。”一位正在书店给孩子选购图书的妈妈这样对记者说。

  但是也有读者对选购这种“口袋名著”存有戒心。“我的一个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说,这种书有些是删了不少内容的,还有一些是通过非法的出版途径印的,经常能看到印刷粗糙,内容很混乱的版本。”在北京路,读者陈先生说。

  专家视点

  弹:改编者哪能代替读者思维

  “读经典还是应当从原著入手。”对于“口袋名著”的出现,广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曾应枫表现出明显的忧虑。她认为,“口袋名著”是在商品社会冲击下产生的一种片面追求阅读的短、平、快的出版物,把经典的宏大叙事、恢弘背景、深邃内涵、精彩词句转化为简单的“快餐式阅读”,读者根本无法体味和享受经典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阅读口袋书式的文学名著,读者唯一能够得到的,就是干巴巴的故事情节和苍白的人物符号。“如果一个小孩读了缩写的《海的女儿》,他可能会觉得:原来所谓的名著也不过如此。这就很难让他以后对经典名著产生兴趣了。”

  更有专家指出,对原著进行缩写或删减,虽然能帮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把握名著的精髓,但是改编者的“一家之言”不仅使读者在阅读名著时产生依赖性,更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同时,它还会助长人们对实用性的崇拜,酿成阅读的浮躁之风。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记者发现,一些标明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口袋名著”,如“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精粹》丛书,“海南出版社”的包括了《中国近代史》、《日本论》、《君王论》及《论中国近世文学》等学术著作在内的《人人袖珍文库》等,对原著内容的处理都很谨慎,大多数只是改变了装帧的方式并没有改变原著的内容。“我们不想用我们的脑袋代替读者的脑袋。”广州某出版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对此表示。

  赞:通俗化对普及名著有好处

  但是也有专家提出不同意见。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黄树森表示,阅读分为研究型、欣赏型、普及型几种方式。这种“口袋名著”实际上是经典名著的流行版,满足的是一部分读者“浅阅读”的需要。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一些人只希望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等等,缩写本口袋书正好填补这块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这种书对于一个新读者进入经典世界,是一把很好的钥匙,比如尚无法理解原著历史背景、复杂结构、深刻内涵的小孩子,很可能通过这种缩写本建立起对经典的阅读兴趣,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黄树森认为,这种“口袋名著”有点儿类似早些年的连环画,属于流行文化的范畴,如果传统文化能很好地借助这种方式得到传播,也是好事。

  暨南大学文艺学周博士说,口袋书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7月在伦敦出版的“企鹅丛书”,这套丛书3年间销售2500多万册,获得巨大成功。口袋书从此流行于世并引发了一场“纸皮书革命”,对欧美国家的出版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口袋名著”有的对名著进行了删改,有的只是改变了装帧形式,不能单纯地以“有利”或“有弊”来看待。口袋书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图书,方便携带,是一种创新。但各种缩写本大批出版,难免存在着粗制滥造的情况,使其在质量上也出现了“缩水”现象,这就需要出版机构把好关,争取高质量的出版物在市场上流通。(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