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王朔年”:怎么解气怎么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10:48 新京报

  1988年四部王朔小说改编影片掀起热潮,本报专访导演叶大鹰

  同一位作家的的四部作品在同一个年份里被不约而同地改编成电影,同一类带有“痞子”气的顽主形象在银幕上集体亮相,这使得1988年的中国影坛有了别样的色彩,这个作家就是王朔。这四部影片分别是米家山执导的《顽主》,夏钢执导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执导的《轮回》以及叶大鹰执导的《大喘气》,这一年被称为“王朔电影年

”。本期中国电影百年推出叶大鹰专访,下期将推出《顽主》专题。

  

“王朔年”:怎么解气怎么拍

  在“王朔年”的四部影片中,黄建新执导的《轮回》被认为违背了原著小说《浮出海面》的精神。

  我和王朔同岁

  新京报:《大喘气》是你的第一部作品?

  叶大鹰:对,处女作。毕业两年后拍的。

  新京报:像西影当年到北影导演进修班学习的还有黄建新,他在1985年、1986年就分别有《黑炮事件》、《错位》这样的片子出来了,你为什么会等到1988年?

  叶大鹰:黄建新比我高一届,他是1985年从北影进修班毕业,立刻回厂就能上片。我毕业后回到厂里没什么事干,拼命看书,集中看王朔的东西也是在那段时间。1985年、1986年的时候他的《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等就已经发表了。

  新京报:先看到小说,还是先认识王朔?

  叶大鹰:差不多同时,他跟我是同岁,一边大,有相似的经历和生活圈子,所以比较谈得来,他写的东西我也挺喜欢,其实他就是说出了我们这一批人想说的话。再加上我刚从电影学院毕业没多久,有一种“找不到北”的感觉,心里蠢蠢欲动想拍东西,也想表达。把王朔的东西搬上银幕挺自然的,我们也商量来着。

  四部片子不约而同开拍

  新京报:为什么这么多王朔的片子都凑在了1988年?

  叶大鹰:可能是火候到了,大家的情绪也到了。最早是我把《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还有《橡皮人》的本子带回西影的。黄建新想拍《浮出海面》,后来改成的名字叫《轮回》。但是一个厂里不太可能同时上那么多王朔的本子,我又跑到北影,夏钢要拍《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也是编剧之一。自己想拍的,只有《橡皮人》了,西影不可能拍了,就到处想办法,后来找到了南边的深圳影业公司,他们那时正好在抓剧本,我赶紧跟王朔说,结果他们那边同意拍,也有资金,于是就拍了。也不是说好了的,应该说是不约而同。

  新京报:为什么把小说《橡皮人》的名字改成了《大喘气》?

  叶大鹰:当时是琢磨了半天也不知道用什么名字好,就想着怎么解气怎么拍,有点出气的感觉,当时有点幼稚,也叛逆,觉得就是按照“实验电影”的路子去拍的,等于是一边学,一边拍。拍的过程挺过瘾的,觉得把那些道貌岸然的人惹生气了就高兴,其实现在想起来有点恶作剧的意思。

  第一部作品不成熟是肯定的

  新京报:其实除米家山的《顽主》是以“玩世”态度调侃社会和文化外,《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轮回》都有或多或少的“恶”的成分存在?

  叶大鹰:当时是比较愿意走极端的,其实没有想像得那么严重。相当程度上包含了一定的玩闹情绪,就是一帮人凑在一块起哄。要是以社会责任感或者主体意识为衡量的话,它并无太大价值。但那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我们在80年代由青年渐入中年时一种情绪化的宣泄。我觉得不要过度苛求它,通常年轻人的第一部作品不成熟是肯定的,也是一种无约束的可贵瞬间。《红樱桃》开始我就走向成熟了,拍片子也更加规范化和商业化,要兼顾各方面投资者的利益,还要理解受众群。

  新京报:1992年王朔他们成立“海马影视创作中心”和你有关系吗?

  叶大鹰:“海马影视创作中心”名字挺正式,其实就是松散的“沙龙”性质的创作交流。后来我和王朔成立了个“时事影视文化公司”,那个是正式的公司,我做董事长,王朔是总经理,应该是在“海马”之后,1993年那会儿。

  新京报:时隔这么多年了,如何看待当初的“王朔现象”?

  叶大鹰:其实我现在很少想过去的事,你问我《大喘气》的好多事情,其实都有点模糊了。但我觉得在那种特定的社会潮流下,有这样的机会让你赶上了,拍成了电影,干成了当时想干的事,想说的话,其实是挺幸运的事情。记得当时《大喘气》,还有《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在审查的时候也遇到了些麻烦,不过后来都通过了,但是有些城市不让发行。然而有一点好,当时的电影审查都是“面对面”,挺坦诚的交流。那时够开心、够过瘾,不像现在,这么多功利的念头,可能因为价值观不同了。

  ■王朔“触电”年表

  

“王朔年”:怎么解气怎么拍

  

“王朔年”:怎么解气怎么拍

  1988年《顽主》导演:米家山 改编自同名原著

  1988年《轮回》导演:黄建新 改编自《浮出海面》

  1988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导演:夏钢 改编自同名原著

  1988年《大喘气》导演:叶大鹰 改编自《橡皮人》

  1992年《青春无悔》导演:周晓文 王朔编剧

  1993年《无人喝彩》导演:夏钢 剧本后改写为同名小说

  1994年《永失我爱》导演:冯小刚 改编自同名原著

  1995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 改编自《动物凶猛》

  1996年《爸爸》导演:王朔 改编自《我是你爸爸》

  1997年《甲方乙方》导演:冯小刚 改编自《你不是一个俗人》

  2000年《一声叹息》导演:冯小刚 编剧:王朔

  2002年《我爱你》导演:张元 改编自《过把瘾就死》。

  ■朔爷谈

  “王朔年”:原预谋搞八部

  1988年,电影为我带来了第一次事业上的小高潮。那年我有四部小说改编为电影同时上映,要是算上胎死腹中和半途流产的就更多,我原预谋搞八部的。那是我第一次在社会上有了知名度,有些不成器的人羡慕我。

  但我从来没有喜欢过这个行当,这么说很有些没有良心,有得了便宜卖乖的嫌疑,毕竟影视创作为我带来了远超出小说创作的名声和收益。如果我没有适时转入影视创作,十有八九我至今仍在黑暗中摸索。写吐了血仍不为人所知,每天看报都是恶性刺激,被别人的成功气得眼睛发蓝,在嫉妒的深渊中变得愤世嫉俗、落落寡合、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成为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迄今为止,我的主要作品全部改编为电影或售出了电影改编权。我自认为是幸运的,赢得了电影这个绝色佳人的始终如一的忠诚和青睐,要知道她一直是薄情的、水性杨花的。

  (整理自《我是王朔》一书)

  ■四合彩

  四位导演,各显神通

  叶大鹰在《大喘气》中添加了一个想象性的自杀结局,开着摩托车从高楼顶层冲出定格,渴望自我拯救,也渴望“浮出海面”大喘口气。

  观众知晓叶大鹰多是因为《红樱桃》和《红色恋人》,其实早在《大喘气》中他就显示了自己的导演个性。

  黄建新执导的《轮回》在当时被很多人认为违背了王朔小说《浮出海面》的精神,但电影评论界认为它是“对痞子作了改造,舍弃了痞子们的生活游戏,代之让痞子经过非人到人的‘轮回’。”在评论界得到最多的肯定。

  夏钢执导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由于对性的大胆表现一度被指责。夏钢努力剔除的是王朔的调侃成分,更多着墨于城市人的脉脉温情,没有大喜大悲,这也成了他后来作品的风格:深藏不露。

  米家山导演的《顽主》是四部影片中最忠实于原作、也最卖座的改编,《顽主》的卖座也正表明了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对顽主形象的自我认同。

  ■反高潮

  王朔是被聪明误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曾在当年撰文对“王朔电影”持批判态度,如今和记者谈起王朔电影热,他认为,王朔电影打开了“娱乐快感”之门,不过“王朔是被聪明误,自己钻了牛角尖,没有走出自己的悖论”。

  黄式宪认为,1988年那四部影片的导演中,除了米家山后来归于沉寂,黄建新、夏钢和叶大鹰在90年代后都逐渐远离了“王朔”小说,确立自己的电影风格,“最成功的应该是姜文对于《动物凶猛》的改造,《阳光灿烂的日子》真正展现了姜文的才华”。

  黄式宪回忆,在当时,王朔电影受到的赞扬多于批评,而赞扬的声音多是由媒体和青年群体、大学生群体发出的,文学界保持沉默,这种“追捧”延续到1992年后慢慢冷却,1994年进口大片进来了,更加“多元”的形态也就出现了。

  本版采写/撰文本报记者 张悦

  学术顾问:陈山、郝建、陆弘石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