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南粤中学生“高大威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11:01 大洋网-广州日报

  新闻点眼:以往广东人留给人们的印象总是灵巧有余、高大不足,然而在刚刚结束的第9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赛场上,记者看到的年轻一代广东选手,个个身材健硕。在2000多名参赛选手中,男、女“第一海拔”都是来自广东———2.12米的苏伟(男篮)和1.92米的黄红玭(女篮),而且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

  除此之外,广东队在赛场上的表现也令人感到震惊,他们已经连续6届在中运会名列团

体总分前三甲,在第9届中运会上,广东队又包揽金牌数、奖牌数和团体总分3项第一。广东队究竟凭借什么完成这一历史创举呢?通过深入了解,记者探询到广东省中学生体育运动持续数十年保持全国领先的秘密。

  本专题撰文:本报记者黄越滔

  本报郑州8月31日电

  体教结合政策优惠

  中学体育兴旺发达

  在我国的大部分中学校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都对体育课相当不重视。据了解,在一些地区,有的学校甚至以功课太紧张为由,压缩体育课、改上文化课的现象比比皆是。

  体育课被文化课挤占的现象如今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广东省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解决也就走在了其他地区的前面。

  许舒翔是广东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的副处长,他从1993年起就开始从事广东省各高校体育人才的引进工作,因此对广东中学生体育情况了如指掌。许舒翔告诉记者:“广东省是全国最早实施中学体教结合的省份,先进的理念和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外省体育尖子投奔广东各学校,而这些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升学制度上。”据许舒翔介绍,针对中学体育特长生进入大学校门的优惠政策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是针对专业运动员的优惠政策,即达到国家运动健将级以上标准或者是在国际大赛上有突出贡献的运动员,可以免试上大学。而另一类就是吸引普通中学业余体育尖子生的优惠政策,即如果能在全国性中学生运动会上取得较好成绩,在升学考试时只要达到普通高校的录取线即可获得进入重点大学的资格。”

  但是,一名学生想要获得这样的优惠政策并非易事。许舒翔说:“前来参加此次中运会的广东队选手,大多已接受了6~7年的业余体校训练,他们中间有些人的能力丝毫不亚于专业运动员。与专业队选手享受国家干部津贴补助待遇不同的是,这些中学生选手无论训练还是学习都得自己掏腰包,专业运动员基本上没有正规的文化课程安排,而中学生运动员不仅不能放松学业还要兼顾训练。这些中学生运动员要享受优惠政策而进入重点大学继续攻读,也要为此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

  尖子逐渐“本地化”继续发展仍需努力

  广东省是全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据统计,目前广东省的常住人口已经突破1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外来人口,仅广州市的1000多万人口当中就有近半数是从外地迁入的。这些“新广东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广东“淘金”的同时也促进了广东的经济发展。而在中学生体育运动发展的道路上,同样拥有大批“新广东人”,不同的是,他们来广东的目的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上学。

  自第4届比赛开始,广东队就逐渐成为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领头羊”,团体总分一直位列前茅,在本届中运会前,广东队还曾经蝉联第6届和第7届中运会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双冠王”。在经济发达的优越条件下,广东在早期开展的中学生体育工作中引进了很多外省的高水平选手,曾经有人说:“在中运会上为广东队打拼天下的都是‘假广东’。”但是正如同广东飞速发展的经济一样,在这些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带动下,广东的中学体育文化也在飞速发展。几年前,广东省中学体育代表团中地地道道的广东人不足60%,而参加本届中学生运动会的117名广东队选手中,这一比例已经达到90%。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本届运动会篮球赛场上的两位“小巨人”均来自以“小巧玲珑”著称的广东。许舒翔告诉记者:“广东省现在拥有281所体育传统中学,这些学校都与当地的业余体校保持密切的联系,学生的学习由学校负责,训练则由体校负责,在这样的体教配合之下,学生通过长期的业余训练,提高了自身的竞技水平。”

  透过许舒翔的详细介绍,我们对广东省中学生体育运动的发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与此同时,记者根据2002年的全国中学生体质监测情况结果的数据中发现,自1985年以来,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10多年呈下降趋势,主要反映在学生体能素质下降、心肺功能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青少年大幅增加。伴随着这些“硬件”衰退而来的是青少年学生的“软件”问题,怕吃苦、怕受累,意志品质薄弱等,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摄入热量过多;二是运动不足;三是不良的生活习惯。由此可见,开展学生体育运动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随着近年来我省中学生数量每年以七八万的数量递增,学生的升学压力也不断加大,如何保持广东省中学校园体育强盛,这需要所有体育和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