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子你“背”了多少钱上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11:51 兰州新闻网
学子你“背”了多少钱上学(图)
学子们迎来新的校园生活

  上学一年一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早已结束,那些如愿能考上大学的幸运儿们,眼下正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陆续踏入高校的大门。然而对有些学生来说,新的问题又摆在了眼前——上学要花钱,这是谁也逃避不了的事实。上大学越来越“贵”了,学生以及学生背后每个家庭的负担越来越沉重了,这也是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上不起学,也许不是对所有的学生而言,但毕竟有相当一部分学子,从高考结束后,从踏入高校门槛的一瞬间起,兴奋之余他们又遇到了另外一个不是他们能以考学的智力解
决得了的问题。学费、生活费,有时就是这样一道竖在他们面前难以逾越的“槛”。

  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进我市部分高校,对一些新、老学子进行了采访,这其中有家境较富裕者,也有贫困生,他们的“现身说法”,他们关于学费、生活费的一些“小帐本”,以及身上的这些既属个例又带有普遍性质的问题,在让我们看到一个个真实的“上学故事”的同时,或许更能给我们的社会提供一些思考和启迪。

  特别真相

  一每要一次生活费

  家里卖掉一只羊

  基本要素

  西北师范大学大二学生

  武威古浪县的农家孩子

  上学第一年所带学费6000元

  每月花费200多元

  全家收入每年7000多元

  小王(化名)是来自武威古浪县的农家孩子,今年,他升到大二。8月29日,是新学期上课的第一天,但他却没有注册,因为学费还没有交上。他正在等待助学贷款的审批。“这对我非常重要。”小王低着头搓着手无奈地说。

  2004年,小王考取了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的电视编导系,当时他带了6000元的学费离开家来到兰州。6000元中3800元交了学费,1100元交了住宿费,剩下的交了军训费、财产押金等其他费用。小王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有十几亩地,并且养了10多只羊,尽管如此,全家的收入每年也只有7000多元。这次上学带来的6000元中有一半都是父母借来的。

  对于平时的生活费,小王告诉记者,每月要花费200多元。他非常节省,主要用来吃饭。记者问:“生活费从哪里来?”“每次向家里要一次钱,家里都要卖一只羊。”他还告诉记者,上学一年多了,他从来没请过客,也从来没有参加过什么娱乐活动。对于省钱的“秘诀”,小王介绍,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只要少出去就可以少花钱,而且,我很少到银行取钱,害怕钱一取出来就花掉。”关于今年的学费,小王希望能争取到助学贷款。当谈到是否进行勤工俭学时,小王满脸苦笑地说:“做过,卖过报纸,只挣了两块钱,而且要指望勤工俭学挣学费是不太容易的,所以,每年的假期都回家帮爸妈干点农活。”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专业学习需要,小王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向朋友借了一台老式相机,但很少用。“因为买胶卷,冲洗胶卷的费用也不少。”小王说。

  特别真相

  二两年学费没交齐怕拿不到学位证

  基本要素

  西北师范大学大二学生

  四川巴洲市平昌

  上学第一年所带学费6600元(乡亲们的“红包”费)

  母亲做保姆每月400元收入是家中惟一经济支柱

  小周(化名)是来自四川巴洲市平昌的农家孩子。小周的父亲在他上高二时因为一起车祸离开了家人。他的母亲为了养家糊口,在一名同事家中当保姆,每月也只有400元的收入。

  高考结束后,兴奋与痛苦一同降临在这个家庭,6000元的学费愁坏了小周的母亲。按照当地习俗,谁家的娃娃考上大学,就要在家待客,最后,家里收了8000元的红包。“我只带了6600元钱,因为我妹妹还要上学,也需要钱。”小周颇有责任感地说。6600元里住宿费交了1100元,学费只交了1200元。对于为什么要“苛扣”学费,小周解释:“我不想向家里要生活费,所以,就欠了一部分学费,把‘省下’的钱都用来生活了。为了省钱,小周不从学校购买公共课的课本,而是找学长和老乡借。”由于所学专业的需要,小周花1000元买了一台海鸥DF-800的相机。

  “尽管学校同意欠点学费,但是到大四毕业要是还不了,恐怕要影响学位证的发放。”小周有点担心。但这个新学期,他同样因没交学费而没能注册。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小周争取到每年1080元的贫困大学生生活补助。但由于这笔钱直接打到饭卡上,所以只能用来吃饭。“但是这也就够了,我就吃饭花钱,也不谈恋爱什么的。”小周笑着说。

  说到家中的母亲,小周向后坐了一下,记者注意到,他的眼圈红了,他声音有些颤抖地说:“上个假期我回家,我妈瘦得我都认不出来了。听我妹妹说,我妈妈天天哭,就是为了我的学费。”说到此,小周的同学小王在一旁欲言又止,记者发现他的眼圈也红了。房间内立刻静了下来,只有两个人呼吸声。

  特别真相三

  家里向别人借钱供她上学

  奖学金是生活费主要来源

  兰州商学院今年上大三的学生小荣(化名)来自庆阳镇原县。采访时,她对记者说,她家人均虽有3亩多地,但每亩最多只能打500斤粮食,加上兄弟姐妹上学,每年下来,家里几乎没有余钱。她当初入校时的学费,还是向别人借的。大学第一个假期,她曾到外地打工挣钱,但一个星期只挣到了70元钱。第二年,她给一位老师打字,挣到了1千元钱。这也是她头一次挣这么多钱。她对记者说,除了“香港海鸥助学集团”捐助她两年共计5000元的资金外,她还在班上当学习辅导员,学校每月给她补助80元。由于她学习优秀,她每学期还能拿到300至800元不等的奖学金。这对她平时的生活帮助不少。每当她生活困难时,同学们便会积极帮助她,还有的同学给她送来衣服。她对记者说,非常感谢父母让她走出来,让她看到外面的一切,也非常感谢学校、老师以及帮助过她的人。她一定会好好学习,决不辜负他们为她做的一切。

  特别真相四

  “学生贵族”月花千元左右

  花销主要用在娱乐休闲上

  基本要素

  兰州大学大三学生

  家住山东青岛

  平均年花销15000元左右

  月花费1000元左右

  小亭(化名)来自山东青岛,是兰大中文系学生。按大学生的“自然规律”来算,他今年升大三,俨然是一个老生了。采访时,从他的自如就能看出,当然,这份自如恐怕还源于另外一个原因。小亭说,他的月花销在1000元左右,每年花费包括学费、生活费等在内有15000元左右。在兰大,在北方的大学生中,他应该属于“学生贵族”之列了。小亭的父亲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此外,他家中有一些老房子租了出去。尽管她母亲一年前就不再工作了,但靠这些出租出去的房子,他们家能够获得一些收益。小亭说,他家中一年的收入大概有八九万元。

  由于小亭家庭条件不错,他的花销面也比较广,数码相机、电脑都有。至于手机,他认为对他来说用处不大,所以没买。现在在学生中流行的MP3,在小亭的眼中不如CD效果好,所以也没买。“伙食费一个月花不到400元吧,其余的花销都用在娱乐休闲等爱好上了,比如摄影。”小亭言语直爽,让人觉得很痛快。

  对自己的处境,小亭表示比较满意。在同学中,他也认为属于条件比较优越的。

  由于是老生了,小亭对兰大学生的整体消费情况比较了解,据他计算,平均水平应该是月消费500元左右。不过,他的看法是,学校中一般学生的承受能力都不强。可以说,现在的学费及其他费用,对普通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压力。关于目前学校学生的状况,小亭的分析是:10%属于条件好的,40%到50%是中等的,还有40%到50%条件比较差。

  特别真相五

  凑够了学费缺了生活费

  佳佳今年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这对他们家来说是一件大事,可又是一件难事。她的父亲现在在兰通厂工作,母亲待岗,每月领取原单位发的100多元钱的生活费,两人的全部工资刚好够一家人日常开支和孩子高中时的学费。

  佳佳的父亲告诉记者,为了凑够女儿上学的费用,他们可谓想尽了办法。前几天,他们向省工会申请,领取了1000元的救助金,向亲戚们又借了3000元钱,自己再凑点,共计5000元钱。当记者询问,这些钱是否够用时,他说,录取通知书写明,小孩的学杂费是4300元,应该够了吧,他不很自信地说。当记者询问到北京的生活费怎么办时,佳佳的母亲自言自语地说:“学杂费里应该包括伙食费吧?”随后,又补充到她还给女儿准备了500元钱,万一还要交生活费,这些钱也够用了,如果还不够,只能以后再想办法。家里也要过日子呀!

  特别真相六

  乡“状元”仅一套好衣服

  学费全靠乡邻亲戚资助

  基本要素

  兰州大学新生

  甘肃庆阳华池县农家孩子

  开学带了6000元学费(全部为乡邻亲戚资助)

  在兰大榆中校区见到小路(化名)时,小路身着一件不合时宜的棕色夹克。经了解,他来自甘肃华池,今年他以627分的成绩考进兰大材料物理系。他告诉记者,这次报到只准备了6000元的学费,这6000元中家里没有出一分钱,由于自己是全乡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乡政府募集了3000元,亲戚又给了3000元,这才把学费勉强凑齐。小路告诉记者,在他6岁的时候父亲病逝,7岁时母亲改嫁,家里就剩下爷孙俩。在上高中时学校免去了他所有学费。现在,他又在等待学校的助学贷款。

  见记者注意到他身上的夹克,小路说,这是他家里最好的一件衣服,不到万不得以是不穿的。虽然天气很热,但还可以将就。记者问小路,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准备好了吗?小路说:“没什么可准备的,就买了洗脸的用具。”记者从小路的同学处了解到,小路连衣柜中的挂钩都没买。结束采访时,小路拉起袖子说:“我是带着全乡父老乡亲的希望来的,只想好好学习。”

  特别关联

  大学教育支出成为百姓重负

  一个大学生年费用=1个城市普通家庭或5个农民家庭一年纯收入

  记者从省统计局获得了一份《2005年甘肃省春季教育收费调查》,调查涉及到西北师大、兰州交通大学、甘肃政法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等4所我省高校,共调查学生40名。调查结果表明:大学阶段的教育支出成为百姓的重负。

  根据甘价费(1999)179号文件,甘肃省高等教育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普通高等高校收费最低的文史类年学费2700元,住宿费300元-700元不等,一年的学费最低也在3000元。收费最高的是艺术类,年学费5000元,加上住宿费及学习辅助用品,上缴学校的费用大约6000元左右。

  2004年起,开始实行分专业审批,高等学校收费普遍上调,根据甘价费[2004]251号文件,文史类每生年学费3800元,理工类每生每年学费4000元,住宿费及其他价格仍按甘价费(1999)179号文件执行,高等教育收费标准上涨。

  一个大学生学费加上生活费等,一年所需的费用不低于1万元,一个大学生1年的费用,相当于1个城市普通家庭或5个农民家庭一年的纯收入。相对城市低保户、无其它经济收入的家庭和一年收入不到1000元的贫困农民家庭而言,供给子女上大学显得捉襟见肘。

  按高等教育学费住宿费的最低标准及在校学生的最低花费计算,2002年-2003年供养一个大学生的年费用支出约为6000元(学费及住宿费3000元、年生活费3000元,一年在校10个月,月生活费300元计算)。2002年-2004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151元、6657元、737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590元、1673元、1852元。

  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要供养一名大学生十分困难,对当下的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就意味着家庭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而2004年、2005年高校收费涨价,无疑又一次加重了居民的负担。

  在西北师大调查的10名学生中,每学年学费大约为4500元,而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为2500元,认为可以承担学费负担的仅占30%,其余70%觉得承受高额费用较困难。

  从甘肃政法大学调查的10名学生情况来看,学生每学年学费5400元,人均家庭年收入5000元,多数同学认为家庭支出较困难。

  学费涨幅高于国民收入增速

  据有关数据表明,近10年来,我国大学学费从每年的几百元增至如今的每年5000元至8000元不等,学费增长了约20倍。而1994年至今,国民人均收入却增长不到4倍,学费的涨幅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有关资料还表明,我国在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上世纪末应占GDP比例的4%,但这个目标还末达到,现阶段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仅有3.28%,低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5.1%)。

  特别回应

  兰州大学

  我们的压力也很大

  “压力很大呀!”8月30日下午,兰大学生处副处长景金生不断重复着这一句话。据了解,兰大本科的农村学生占总数的63%,学校通过调研将30%列为贫困生,其中还有15%的特困生,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一个7000多人的庞大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特困生贫困到何等程度?景老师举了两个例子:一名从伊犁来的学生,家中父母双亡,惟一的亲戚就是姑姑。当学校师生知道他只带了50元钱到校报到时,这名学生竟然令人哭笑不得地说:“有这50块钱,我至少还可以过一周呢!”还有一名学生曾经一个月生活费只花了100元,这100元的概念就是,每顿饭都只啃馒头就榨菜。

  为了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兰大从2000年开始为新入学的新生开辟了“绿色通道”,也就是每年从全校学费中提出15%作为给贫困学生的无息贷款,贷款额度为4000至5000元,贷款面达到15%。后来,学校又追拨了2%的贷款比例,贷款总额达到336万元。2004年10月,兰大还与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签订国家助学贷款合作协议,贷款比例占到新生总数的20%。景处长告诉记者,很多学生来到学校后,连买被褥的钱都没有,为此,从今年5月份起,学校从各方面开支中节约出60万现金,在报到现场只要经过院系审核被认定为贫困生的同学,就可以获得1000元至2000元的救助,该项贷款比例占到新生人数的10%。“说实话,这部分钱等于是学校送给贫困学生的。”景处长说。

  兰州商学院

  开学首先找特困生

  据兰州商学院学生处的王处长介绍,为了不让一位特困学生辍学,每年新生入学时,学校都要对新生做一次家庭经济情况分析,落实需要帮助的特困学生名单,把困难补助金发放到他们手中。

  在商学院,只要困难学生申请的手续齐全,商学院就全力办理助学贷款,截至目前,共对8878人(次)进行了资助和奖励,贷款和奖励资助金金额达4.293.729元。2003年至2004年,商学院通过各种途径,多种形式,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为经济困难学生全力争取国家助学贷款,先后办理了985名学生国家助学合同签订手续,贷款金额达785.21万元,实际发放国家助学款395.28万元。此外,还评选和发放困难学生补助,2003年、2004年共资助困难学生金额987.373元,申请省教育厅特困生资助资金和配套资助金4万元,资助学生50人。此外,商学院还通过多渠道为特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并为一部分特困生实行学费及贷款减免政策。

  市政协委员邓宝世

  教育体制存在弊端

  兰州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兰州市委员会常委邓宝世对记者说,现在高校的学费过高,学生的经济负担过重,特别是贫困家庭更加明显。如何让许多贫困生能上学,上得起学,光靠社会捐助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上学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

  邓宝世说,虽然现在许多高校都有助学贷款,但一些贫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否还得起所借贷款还是个问题。有的学校通过扣压学生的毕业证和学位证来催要贷款,这使得一些学生毕业后无法寻找工作。还贷的钱又从何而来。

  邓宝世认为,助学贷款,只能解临时之急,是应急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们上学的经济问题。

  “我省是个贫困省,许多家长不吃饭、不穿衣也要让孩子上学。为了不让众多家庭因孩子上学而导致贫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就显得更为迫切了。从另一方面来讲,现在高校里有那么多的贫困学生,这绝不会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我国目前教育体制改革中存在的弊端。”邓宝世最后说。

  特别观点

  “背”担子和“卸”担子

  贫困生,一个让人忧心重重的群体;上不起学,一个让人无法回避的话题。

  有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是:这些贫困生的担子究竟该由谁来“背”?按道理,所谓谁家的孩子谁来抱,但困难家庭很显然是抱不起这个过于沉甸甸的“孩子”了。是高校吗?同样在眼的事实是,各高校绞尽脑汁,也只是勉强应付。比如兰大,面对7000人的困难群体,学校根本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国家自然也投入了大量心血,诸如国家助学贷款的投放。也有人提议社会捐助,但似乎也仍然是杯水车薪。于是,在我们的国家、社会各界付出巨大努力而使不少贫困生得到资助的同时,仍然有大量需要救济的群体徘徊在“门外”。

  贫困生怎么这么多?这显然又是一个问题。原因当然又是千头万绪。但当我们翻阅这部“高校贫困生史”的时候,会不免发现:贫困生这个概念的骤然“热闹”,其实是和学费这个字眼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因为好像是自打从学费涨价开始,大学生的“价格”才如同芝麻开花般节节“长”了起来。据我省的一份调查显示,学子们的负担有随着学费增长而加重的趋势,多数同学认为家庭支出较困难,一个大学生一年费用等于1个城市普通家庭或5个农民家庭一年纯收入。显然,上学费用太高已经是个普遍问题了。于是,在我们思考如何帮助受困学子能够正常上学的同时,是不是也该想想: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有如此多的学子“沦”为贫困生。对此,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近日也有一番发人深省的发言。我们是不是也该重温一下系铃人和解铃人的故事了。

  在年轻的单纯的快乐的求学上进的年龄里,如何让我们的学子们不去背负如此沉重的担子,这副担子究竟该由谁来“背”,又能不能“卸”下来,我们还应该多动动脑筋。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