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子论文:浅析《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12:50 人民网

  【内容摘要】《焦点访谈》在十一年的历程中,始终坚持用事实说话的宗旨,及时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重大事件,对损害人民利益的人和事予以曝光,成为我国新闻界舆论监督的标志性节目。广泛性、公开性、客观公正性、适度性这四个方面正是《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特征,也是其成功实践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焦点访谈》,舆论监督,新闻媒体

  1994年4月1日,一档全新栏目《焦点访谈》在央视一套每晚黄金时段播出,最初多数观众并不太明白栏目定位的意义,但很快民众惊喜地发现这档13分钟的节目从开播伊始,一大主题便是揭露和抨击腐败和不平现象。如今,《焦点访谈》已有11岁了,在这11年中,它始终坚持用事实说话的宗旨,高举舆论监督的大旗,体现了当代媒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创了中国电视舆论监督节目的先河。

  这档集新闻报道和评论于一体的节目形式从一出现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令各地的腐败分子和各种失职者胆寒,成为我国新闻界舆论监督的标志性节目。《焦点访谈》的问世与走红,正与我国的腐败问题和执政者不断深化的认识相关联:社会转型给腐败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而现代化进程启发并强化了平民大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行为。如果没有有效的舆论监督,腐败分子和平民百姓这两股力量的博弈结果令人担忧。可见,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而代行民众知情权、监督权的媒体正在成为反腐败、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利器。所以,《焦点访谈》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揭露并消灭了一个个罪恶,更在于贡献了舆论监督这一伟大概念。

  一、舆论监督的广泛性

  这更多的涉及到《焦点访谈》的选题。在报道涉及的领域里,《焦点访谈》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其中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商业、农林牧副渔业和科、教、文、体类以及财政金融,是《焦点访谈》报道集中的领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公用事业、生态环保、交通通讯等这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报道比例虽不大,但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通观《焦点访谈》的选题,正是栏目组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三大原则的显著表现,不仅与党和国家当下的重大政策和决定协调一致、配合宣传,以唤起举国上下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决定了党国的一切举动无不为了最广大群众利益的实现,所以党和国家的关注点也正是群众所需所急,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呼声高度一致。国企改革、生态环保、三农、食品安全等每一件都因密切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而受到13亿人民的关注。除此以外,能进入《焦点访谈》视野的选题又绝非个别、偶然的意外,应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普遍现象,唯有如此,才能兼顾节目的传播效应和社会效益。

  《焦点访谈》舆论领域的广泛性,除了表现在选题行业、类别上,也体现于其地域选择的平衡上,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曾被纳入《焦点访谈》的报道视野,报道发生地既有地市一级及以上都市,也有县级及以下村镇,并不象有些人所说的《焦点访谈》总在县里、乡里走圈子。为了保证选题范围的宽广,《焦点访谈》竭力延伸新闻触角,如:派有专职策划和国家各大部委保持联系,了解政府各部门机关的最新工作,以确保选题的及时、适时。《焦点访谈》热线寻呼24小时不间断,还有热线电话、电子邮箱等多种渠道,以确保群众的线索、反馈能畅通到达。

  二、舆论监督的公开性

  公开性是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特点,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监督。一旦公开揭丑、彻底曝光,就有别于一般的内部批评,更能激起广大民众的愤概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促进问题的及时解决。正是《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公开性,使许多被极力掩盖的事件和惊心动魄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在众目睽睽之下,从上至下,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吸取教训、完善制度、追究相关责任,事故隐患得以减少,不法行为受到警示,党和政府的威信因此提高,人民会党和政府的信任和爱戴因此增强。这种公开性的成功实践,完善了我国新闻媒体公开介入社会事务和公众公开了解社会真相的新秩序,这是对公民知情权的极大尊重,也表明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巨大进步。

  三、舆论监督的客观公正性

  事实是进行舆论监督的生命线。采访必须到现场是所有记者的职业要求。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焦点访谈》注重抓现场、抓细节;对关键过程使用长镜头拍摄,以保证事件过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事实的关键内容重视同期声的采集,尽量用完整的编辑段落,避免断章取义;用环境声保持事件的原生态,让观众了解事件的真实现场;注意兼听则明,平等对待每一个被访对象,双方都使用同期声,以保证双方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避免偏听一词;解说词常采用叙述性语言,尽量少下结论,避免主观色彩强烈的用词和语气;特殊情况下暗访的运用……在大量事实的交待基础上,主持人展开评论和观点阐发,从各个环节减免了给那些别有用心者授人于柄的机会,从而保障了节目的权威公正。

  值得一提的是《焦点访谈》的实名制。在《焦点访谈》之前,我国的舆论监督主要由报纸等平面媒体来完成,某地某人是当时众多媒体惯用的操作手法,这样当然有益于避免当事人的纠缠,但也必然带来监督力量的弱化。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舆论监督的生命,任何事都是具体人做的,离开了真实、具体的人,即离开了事件的行为主体,监督只能是隔靴搔痒。而《焦点访谈》从一开始就以翔实的材料和鲜明的态度,对一切丑恶现象和不法行为进行对号入座,对事件当事人、当事地给予公开而具体的披露,这种对人对事的大胆实名批评,使舆论监督落到了实处,大快人心。

  四、舆论监督的适度性

  舆论监督固然少不了很多批评、揭露性的内容,但我们应该明白,批评、揭露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揭露黑暗是为了追求光明,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针砭时弊、匡扶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焦点访谈》本着剔除社会诟病、促进民主进程的报道目的,充分考虑报道的社会效果和社会承受力,以适度原则对材料进行取舍。如果天天播出批判性的硬监督节目,观众会觉得坏人坏事满天飞,可能对社会丧失信心,毕竟人们对社会外界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是媒体所建构的。因此,节目播出中软硬兼施、正负结合,既揭示了阴暗,又彰显了光明;既透视了黑暗,更把握了黑暗后的未来。比如2005年6月18日播出了《公开促公正》,展示了湖北黄石、福建漳州、上海等城市政务公开、为民服务的先进事实,彰显了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的风貌,给广大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打了一剂强心针。

  这种可贵的建设性心态和立场,《焦点访谈》虽然曝光了许多阴暗面,但我们仍看到节目的主旋律是积极向上的。同样,也正因为有了这份难得的建设性立场,即使在《焦点访谈》那些批评性节目中,我们并没看到主持人怒发冲冠式的拍案而起或热血沸腾式的愤世嫉俗,我们看到的是节目对事件冷静而清醒的客观化情绪,通过适度、深刻而沉着的语言,在嫉恶如仇中追求与人为善,追求社会进步。

  除了以上所谈的几个方面之外,《焦点访谈》在舆论监督中还很重视各类反馈意见的及时播出,只要有关部门对报道的问题有了明确处理意见或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焦点访谈》都予以积极的反馈报道。

  目前,全国与《焦点访谈》品质类似的栏目共60多个,《焦点访谈》作为一种新的节目范式,其成功实践对我国新闻事业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思考,我国的舆论监督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闻传播工作者应密切关注、深刻分析,并善于发现问题,以促进我国媒体与时共进、更好地执行舆论监督的职能。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200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注 释】

  1、梁建增、孙金岭:《新闻舆论监督的成功实践--关于〈焦点访谈〉栏目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3期。

  2、余伟利:《〈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的传播艺术》(上、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7期、第8期。

  3、展江:《〈焦点访谈〉的监督作用该如何强化》,千龙网,2004年3月30日。

  4、时统宇:《舆论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有益启示》,《新闻实践》,2004年第6期。

  作者:韩淑芳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