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铭记抗战需要以科学精神书写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00:00 红网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我们有多少手足同胞伤亡?在我国军民同仇敌忾的抗击中,又有多少日军伤亡?笔者原以为抗战胜利都六十周年了,这两个数字应已有定论。但看了8月31日《新京报》上刊登的评论《历史精密锻造严谨认真的国民性格》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那篇评论中,作者王锦思指出抗日战争研究需要打假,因为“一些重要抗战数字被严重夸大”。如关于日军伤亡数字:原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一位负责人认为在中国的日军

阵亡198.4万人;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宣传侵华日军阵亡200万,导致200万日本妇女成为寡妇;而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则说日军死亡、负伤、被俘共155万。关于同胞伤亡人数:权威说法是中国在抗战中3500万人伤亡;而不少业内人士却慷慨陈词地说“3500万人死亡”;一部台湾有部抗战纪录片甚至说“中国的死亡者达到了3700万人”。

  连这么重要的数字都有数个“版本”,我们的抗战史不够精密是显而易见的,这难免导致人们疑窦丛生。中国的古语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果一段历史的可信度让人心存怀疑,那它作为“镜鉴”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在话剧《曙光照耀着莫斯科》中,列宁有句脍炙人口的台词“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如果民族的过去被笼罩在虚幻的迷雾中,我们将很难不背叛历史。有位老学者在研究党史时曾大声疾呼:“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把握不了未来。”但如果国家的过往缺乏精确、真实的书写,我们谈何去把握璀璨的未来?

  因此,要让国人不淡化对抗战的记忆,就需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对事件、人物、数字等要给出一个符合真相的精确书写。惟有如此,我们才能铭记真实的过去,才能认清当下的情况,才能把握未来的航向。

  章太炎在批判儒学的流弊时说:“道德不必求其是,理想也不必求其是,惟其便于行事则可矣”。在历史书写中,如果也只为了“便于行事”而不“求是”,我们将不会拥有真实、完整、精密的历史记忆;为了避免出现这一尴尬结局,弘扬科学精神才是正途。

  什么是科学精神?在此处,笔者认为以下的解释最为恰当,即“凡立一说,须有证据,证据完备,才可以下判断;对于一种事实,有一个精确、公平的解析;不盲从他人的结论,不固守自己的意思,择善而从。”这就意味着在历史书写中,应该避免笼统、武断、虚伪、因袭等“顽症”,力图求真、求是;担负这一重任的专家学者们更应牢记,为了对民族的记忆负责,他们应不争一时之得失,而争万世之是非;不追求个人之荣显,而追求历史之真实。

  (稿源:红网)

  (作者:吴麟)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