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想到刘白羽的另一段心灵历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00:00 红网

  著名作家刘白羽因病于2005年8月24日去世,享年89岁。作为我国著名的作家,一生著述颇丰,脍炙人口的《日出》、《长江三日》,曾经影响了几代人。在其晚年,花时间最长,下功夫最大,也是最看重的一部心血之作《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作品奖)。在这部长篇纪实文学里,有良心的自白,有炽热的爱情,有对友谊的无限眷恋,有对自己的无情谴责,有大欢乐,也有大悲哀。(2005年8月29日《中国青年报》)

  其实,早在21世纪之初,刘白羽,以 80多岁高龄之身,就在为自己过去的一些错误而深深不安和惭愧,以至于公开谢罪。这份真诚和勇敢,同样感人至深。事情缘于《长城》2001年第一期的一篇6万字的散文《昨夜西风凋碧树》。这篇著名作家徐光耀倾心创作的回忆录,以"反右"为背景,记述了被打成军内"右派",直至送往保定农场改造的全过程。刊出后,刘白羽于3月29日写信给徐,认为这篇文章"字字血泪,正义之言鞭挞着我的心灵",并深深自责,"你在那历程中所承受的痛苦都是我的罪孽所致,光耀同志我羞惭,我恸心,我无颜求你原谅",为此他表示"我只有在远处向你深深的谢罪、谢罪"。

  作为一个世纪老人,这番沉痛的表白无疑是深思熟虑的,是真实意思的表达,因此才显得字字千钧。虽然徐回信称"以往的种种不幸,都不是您我之间的恩怨造成,而是一个时代、一种体制所造就的错误,个人可以承担某些责任,但不能承担主要的,更非全部的责任,"但作为亲历亲为者,无论如何都必须对历史负责,不能用体制来作挡箭牌。所以,勇于承担责任,袒陈己过,向受害人谢罪,都是可贵的也是负责任的表现。在时下人人渐渐遗忘那段历史的情境下,这种发自心灵深处的自责自罪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己过面前,有的人无情的解剖自己,勇于拷问自己的灵魂如鲁迅、卢梭。"文革"十年浩劫当然不是个人的悲剧,只有我们的党才有勇气才有能力承担那段历史,而且已经这样做了,表现了一个政党的光明垒落,悔过自新。虽如此,却不能够脱得了个人的责任,因为一个政党就是由她的千千万万的成员组成的,一段历史也是那段历史中的人们用双手写成的。所以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生活的历史,不能成为"一种例外"。虽是体制的过错,可在那场劫难中,确有许多人为一己之荣落井下石陷害忠良,出卖朋友出卖了灵魂。

  自觉反醒解剖,不文过饰非,一个人才能少犯错误,一个民族才能少走弯路,避免悲剧重演,不断走向自强和成熟。只是这种勇敢精神的熔铸,需要科学理性的支撑,需要坦荡无私的胸襟、自重自爱的基石。对于那段历史我们应该忏悔的太多太多,可反思与谢罪却少的可怜。韦君宜的《思痛录》是薄薄的一本,以其经历与思想肯定有很多东西没写出来,或者写出来出版的时候被删除了。巴金先生致力于建立中国文革文学馆,现在多少年过去了收效甚微。南方周末曾开辟新忏悔录的专栏,刊登过几次参与打砸抢迫害老师的学生的反思与谢罪书,后来栏目中断,恐怕亦是稿荒所致。

  让人想起1970年12月发生在华沙烈士纪念碑前的一幕。"勃兰特突然双膝跪倒在寒冬坚硬冰冷的大理石上,替所有必须这样做的人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了。双后痉挛地揪着衣襟,默默地祈祷,仿佛在接受上帝的审判。"这是《谢罪与翻案》一书中的一段文字。其实自从二战结束以来,德国人对本民族应该承担的责任就有比较客观和清醒的认识。为教育后人,政府将多处纳粹集中营遗址辟为纪念馆,在教科书增加揭露法西斯罪行的内容,并制定相关法律防止纳粹再起。战争赔偿态度也相当明确,先生向波兰、前苏联、捷克等受害国特别是犹太民族赔偿近1100亿马克约合550亿美元。显然一个敢于直面历史错误的民族,是一个理智的民族,这样的民族能够获得世界人民也包括曾经受到伤害的民族的理解。同时这也是德国能够在战后几十年重铸和平精神,发奋图强繁荣经济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我们不会忘记日本国至今对于侵略史不忏悔不谢罪,甚至编造历史教科书掩盖抹煞那种逆流和反动。这同样说明勇于承担勇于谢罪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品格。"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你若失去了荣誉,你丢掉了许多/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谨录歌德的诗句作为结语。

  (稿源:红网)

  (作者:刘效仁)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