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浮躁酿就现代版“雷峰塔”悲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00:11 红网

  杭州的一家报纸刊出了一则新闻称:某教授称在宝石山上发现了红色宝石,结果引来成百上千人来到西湖新十景之一的“宝石流霞”宝石山上凿石寻宝。短短几天,主要景点被挖得千疮百孔。见此,媒体又赶紧再登一则更正消息,还是以专家的口称“宝石山上的‘宝石’既无欣赏价值更无经济价值”,但上山挖“宝”者依然每天不止。(《文汇报》9月1日报道)

  公众人物口无遮拦,媒体逢闻必报,以至酿成不良后果的事屡有发生。就上述新闻来说,说其假新闻恐怕算不上,但也充其量是一则只有素材价值的新闻“半成品”。因为就事件本身来说,山上那些石头到底算不算“宝石”,实在不是哪个教授随便一说那么简单。就是这样一件需要多方求证的事件,却被几家媒体饶有兴致地反复爆炒,最终酿成挖“宝”者众的破坏性后果。

  随便浏览一下9月1日的新闻,几乎只有素材价值的新闻并不鲜见。仅举几例:第一,河南人的形象问题本来就很敏感,可《河南省委副书记解读如何提升河南人形象》称,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认为,河南人的负面形象,说到底还是个穷的问题。“所以我们一直说用发展来解决所有问题,就是这个意思。”穷和负面形象之间、穷和发展之间到底是怎样的逻辑关系,堂堂省委书记不会不清楚。因此,这样的话,很让人怀疑就是王全书的本意;第二,《专家透露将适时启动行政区划改革,建省县两级政府体制》,将研究人员只代表个人发表的区划改革意见,当作正式新闻发布,并且明确指出“把裁撤地级市作为推进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先声”。这么重大、且远还处于设想之中的事,专家敢说,媒体敢发,惟独不想想会在当前地市级各类机构造成怎样的人心浮动。

  在整个社会浮躁之风的裹挟下,一些媒体在获得一条富有刺激性和冲击力的新闻时,往往很难保持足够的清醒,没有耐心做到“宁可慢一拍,也要反复核实调查”的气定神闲。不错,新闻讲求时效,当前的新闻竞争更呈白热化。但是时效、竞争都不是必然以牺牲真实为代价的。说以上新闻不够真实,有人肯定不服气:原汁原味的据实报道,怎么就不真实了?可问题在于,新闻是应该站在受众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新闻真实必须是全景全貌的真实,而不能是“盲人摸象”的真实;是从里到外的真实,而不是表里不一的真实。虽然媒体主观上不是在故意制造假新闻,但避免片面性错误,也是自身责任所在。为了真实的报道,在很多情况下,对某些事实“眼见为实”都已不够,一定还要“科学求证”才行。

  81年前雷峰塔的倒掉,还只是凭借人们对荒诞信息的口耳相传。在有了现代化传播手段的今天,而如果传播的还是荒诞信息,宝石山的倒掉,怕是要比雷峰塔快多了……

  (稿源:红网)

  (作者:马龙生)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