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王芸生和他的中日关系研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02:23 舜网-济南时报

  郑连根(山东)

  对很多人来说,王芸生的名字并不陌生。1941年,张季鸾逝世之后,接替《大公报》主笔位置的就是王芸生,在他的主持下,《大公报》依然办得有声有色,王芸生先生本人也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但是我一直觉得,仅仅将王芸生先生定义为一代报人是不全面的,至少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学者,甚至可以说,他是中国近现代对中日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1929年,王芸生因与张季鸾打笔仗而被张赏识,进入《大公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确立“明耻教战”的编辑方针,派王芸生协助汪松年研究中日关系史,后汪因年老,便由王芸生独自完成。从1931年9月到1934年4月,他往来于北京、天津之间,白天出没于各大图书馆,广泛搜集材料,走访历史界和外交界前辈,晚上伏案写作。就中日关系问题,王芸生每天写出一段,在《大公报》上连载,坚持了三年。王芸生的文章是从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写起的,打算写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所以定名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可实际上没写完(只写到1919年)。在当时,中日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王芸生因此一举成名,成为日本问题专家。因为这部《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受到了国共两党最高层的关注和认可。而且,据说这本书还救过他的命。

  事情是这样的: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在准备接待日本首相时,毛泽东让秘书找来的阅读资料就是王芸生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1972年9月26日,毛泽东在会见田中首相时突然向在场的周恩来讲,应该让王芸生参加接待活动,周恩来满口应承。实际上,周恩来当时并不知道王芸生身在何处。但他抓住这一机遇,指示有关部门尽快做两件事:一是安排王芸生参加9月30日的国庆招待会;二是在对日友好交往中适当安排王芸生参加。此时正值“文革”,王芸生在北京车公庄一隅的“斗私批修”学习班接受“劳动改造”。周恩来的指示如同“特赦令”,王芸生的“劳改”生活随之结束。在结束“劳改”回家的当日,王芸生就收到出席建国23周年招待会的请柬。9月30日,王芸生手持请柬,步行前往人民大会堂出席招待会。在当时出席招待会的人中,只有王芸生一人是步行来的,所以,他虽然手持请柬,仍被警卫挡住,经反复“盘查”才被放行。10月1日,王芸生的名字出现在《人民日报》上。随后,周恩来又给有关部门打招呼,给王芸生恢复生活待遇。“四人帮”被打倒后,王芸生才逐渐得知关于自己“解放”的缘由。

  临终前,王芸生含着泪水对子女说:“由于这部书,我提前好几年又吃上了你妈包的西葫芦馅的饺子。”原来,“文革”爆发后,王芸生一下子由国家七级干部待遇变成每月生活费12元,仅有的一点稿费也被冻结。伙食只有窝头、馒头、咸菜和水熬白菜。极度的营养不良,使他患上了肝硬化,若不被“解放”,说不定就再也吃不上“西葫芦馅的水饺”了。

  其实,因为这部《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王芸生也曾得到过蒋介石的礼遇。那是1934年8月,王芸生应邀上江西庐山采访,期间,就给蒋介石等人讲了两个多小时的中日关系。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从1871年到1931年,中日关系经历了60年的变迁;从1945年到2005年,中日关系又经历了60年的变迁。可惜的是,对前一个变迁,王芸生先生已经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尽管他的研究仍有待完善),而对后一个变迁,国人的研究似乎还很不够。今天,许多人对日本的认识是情绪大于理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不能否认,这也与我们对日本的研究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诚哉斯言。因为仇视对方就采取拒绝研究的态度,这是一种可笑的自欺欺人的鸵鸟战术,是不值得提倡的。王芸生先生孜孜以求,系统地研究日本的精神和做法实在值得今人学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