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放两天“十运特别假”如何(周末沙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04:16 人民网-江南时报

  主持人:“十运会”即将召开,作为东道主,大家都很关心这一在我们南京举行的体育盛事。6月28日,本报《政心民意》栏目第50期曾经以“十运会开幕期间单位能否放假”为题做过相关提案的报道。随着十运会的临近,这一建议又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昨日,严敦志等几位人大代表再次通过《现代快报》“谏言”:为缓解城市水、电、气及基础设施压力,解决当时的交通问题,提高各场馆的观赛人数,增加商贸、旅游的收入,建议市政府在10月12日、13日为南京市民放两天“十运特别假”。

  本期《周末沙龙》的嘉宾是南京大学出版社第五编辑室博士生导师杨金荣教授;古南都饭店总经理、党委书记严敦志;南京市地税局部门负责人李女士。

  主持人:南京市如果在“十一”黄金周后再多增两天“十运特别假”是否合适?

  杨金荣:这个想法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个人也不反对。但这件事操作起来在法律上有没有依据?好像黄金周的放假都是由国务院办公室统一制定的。南京即使全城放假也要做好提前告之工作。另外,在这方面其他国家或城市有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

  严敦志:按照惯例,10月1日为周六,因此10月1日至5日为法定假日,6日、7日两天为8日、9日的两天调休。而9日正值十运会开幕式,可以预想的是,广大市民、学生朋友们在放松7天后尚未进入工作学习的最佳状态,又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盛大狂欢。与其如此,应安排1日至5日休假,6日、7日两天正常上班,在8日、9日公休后再增加12日、13日两天“十运会特别假日”,让全市人民为这件可喜可贺的大事做好充分的迎接准备。

  李女士:我不赞成额外放假,因为每个单位、每个部门都有正常的工作,这样一调整势必会打乱正常的作息时间。“十运会”是一项群众性运动,没有必要大动干戈吧?

  主持人:如果不能全城放假,有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做些“微调”?

  杨金荣:我认为,如果法律上没有明确的界定,历史上也有可参照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变通一下,灵活处理。比如,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规定,不要全城统一下文执行。我个人比较赞同休息日或上下班时间实行错峰制,变通一下。

  严敦志:与往届全运会不同的是,十运会筹资机制重心在市场运作。十运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预演,届时南京不仅将为全国瞩目,也将为世界瞩目。这无疑会直接拉动旅游、会展、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信经过调整假期,一可以缓解城市水、电、气及基础设施压力,二能解决当时的交通问题,三能提高各场馆的观赛人数,四能增加商贸旅游收入。

  李女士:像有人提议的,放假是为了南京人都到外地旅游,腾出空地来让外地人,我觉得不太可能。既然是南京的一大盛事,南京人为什么不捧场,而要到外地去?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不反对有些单位自行调整放假两天,但全城放假我觉得不太现实。

  主持人:增加两天调休,会不会对比赛场馆造成压力?

  杨金荣:举办任何活动,安全比任何问题都显得重要。我们要把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如果南京人都跑到现场去,会不会造成拥堵,与缓解交通压力的初衷相悖?现在正在打造节约型社会,我们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体育场馆维持秩序的成本。我觉得现在的手段很多,可以选择在家观看电视或在线收看。

  李女士:如果放假了,大家都在家观看比赛,那谁来做服务工作。外地的运动员和游客甚至国际友人来到江苏,如果都因此而吃不好睡不好,那不是丢南京人的脸吗?我认为这件事不要太过炒作,应该顺其自然。现在地铁运行很正常,完全可以解决好大家的交通问题,减少地面拥堵。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做好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

  链接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十一”黄金周的假日安排是由国务院统一安排的,不属于我们的调整权限。对于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有关部门已做好相关预案。

  调查

  就这个话题,记者在市民中进行了随机采访。在调查人员中,男女比例为7:3,年龄在20至50岁之间的占71%,20岁以下的占18%,50岁以上的占11%。其中,赞成放假提案的人数占受调查人数的68%;反对的占22%;无所谓的占8%;不发表任何观点的占2%。

  《江南时报》 (2005年09月02日 第二版)

  作者:主持人:木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