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愿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贡献(热点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05:22 人民网-人民日报

  书本报记者 冯春梅

  9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军控、裁军与防扩散努力》白皮书,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国外主流媒体纷纷认为,中国在新世纪第一次就军控与防扩散问题发表的白皮书,详述了中国在军控、裁军与防扩散领域的基本政策主张、相关努力和贡献,表明了中国政府致力于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的决心和诚意,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外交更加开放

、务实和透明的特点。

  本报记者就这一白皮书的发表及相关问题采访了外交部军控司司长、资深军控问题专家张炎。

  了解中国在军控、裁军和防扩散领域政策举措最新、最全面、最权威的窗口

  问:为什么选择现在发表《中国的军控、裁军与防扩散努力》白皮书?

  张炎(以下简称“张”):军控、裁军与防扩散政策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60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年份中,我们发表《中国的军控、裁军与防扩散努力》白皮书,系统介绍中国参与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事务的情况,全面阐述我们的有关立场和主张,其目的是为了增进国内外对中国军控、裁军和防扩散政策的了解,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互信、交流及合作,表明中国愿与国际社会广大成员一道,继续推动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问:请您介绍一下白皮书的主要内容,有何主要特点?

  张:《中国的军控、裁军与防扩散努力》白皮书含前言、正文和附录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分六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中国对当前国际安全和军控形势的看法,在军控、裁军与防扩散领域的基本政策主张,参与和推进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的努力,致力于国家和区域裁军的举措,积极参加国际防扩散努力以及加强防扩散出口管制的措施。附录列举了中国参加的军控、裁军和防扩散条约,中国的防扩散出口管制法规和中国与有关国家达成的裁军和建立信任措施协定。

  1995年发表的《中国的军备控制与裁军》白皮书,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就军控和裁军问题发表白皮书。2003年中国政府专门就防扩散问题发表过《中国的防扩散政策和措施》白皮书。

  这次发表的白皮书是大家了解中国在军控、裁军和防扩散领域政策举措最新、最全面、最权威的窗口。这部白皮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体现了新意。它反映了10年来国际安全和军控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内容更加全面、丰富,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同时,白皮书的形式也更为直观、生动,增添了大量事例、数字、图表,还增设了附录,非常具有可读性。

  多边军控、裁军与防扩散进程正处于关键时刻

  问:您认为白皮书出台的国际大环境如何?中国对当前的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形势有何看法和主张?

  张:当前,多边军控、裁军与防扩散进程正处于关键时刻。一方面,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体系继续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防扩散的共识进一步凝聚。各种安全对话方兴未艾,区域安全合作蓬勃开展。

  另一方面,多边军控与裁军进程依然任重道远。核裁军步履维艰。发展导弹防御体系的步伐不断加快。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的危险与日俱增。抛弃重要军控、裁军条约的消极事态时有发生。地区核问题的解决前景仍不明朗。恐怖组织和其他非国家实体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风险在加大。

  我们认为,为推进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事业的健康发展,国际社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安全环境;

  第二,确保各国平等参与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事务,坚持在各国安全不受减损的基础上推进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

  第三,坚持在国际法框架内,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解决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领域的分歧与争端;

  第四,推进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努力不应妨碍各国和平利用科学技术的正当权益;

  第五,维护、加强和完善现有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法律体系,充分发挥联合国等多边机构的作用。

  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问:白皮书提到,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始终积极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请问,中国在核裁军方面有哪些具体主张和行动?

  张: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早在1964年中国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后,中国政府即郑重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多年来,中国始终积极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为最终实现无核武器世界目标而努力。

  作为核武器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从不回避自己所承担的核裁军义务。中国始终积极推动全面禁止、彻底销毁核武器,是核武器国家中唯一承诺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中国支持无核武器国家建立无核区的努力。

  长期以来,中国在核武器的规模和发展方面采取极为克制的态度。中国不参加核军备竞赛,也从未在境外部署过核武器。中国一贯主张拥有最大核武库的国家应率先大幅度裁减核武器,从而为其他核武器国家参加核裁军进程创造条件。

  中国坚决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

  问:当前,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白皮书也有不少内容涉及这一问题。您能否简要介绍中国近年来在防扩散领域的基本主张、努力与举措?

  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对国际和地区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防扩散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这已成为国际共识。中国坚决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

  防扩散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和促进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我们主张通过政治、外交等和平手段实现防扩散目标。一方面要不断改进国际防扩散机制,完善和加强各国的出口控制;另一方面应通过对话和国际合作解决扩散问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有其复杂的根源,处理防扩散问题应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在现行国际法框架内加强和完善现有防扩散机制;应平衡处理防扩散与和平利用之间的关系。

  中国政府反对一切形式的扩散,不支持、不鼓励、不帮助任何国家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立场是坚定的、一贯的。近年来,中国在防扩散领域主要有以下举措:

  中国积极履行防扩散国际义务,参加了防扩散领域的所有国际条约和相关国际组织。中国支持联合国及有关地区组织和机制在防扩散方面发挥作用,支持并认真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第1540号决议。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解决有关防扩散问题的外交努力,推动通过对话与合作,以和平方式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中国还重视与其他国家和现有防扩散出口控制机制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与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俄罗斯、英国、美国以及欧盟等保持着磋商与交流。

  中国不断加强和完善防扩散立法工作,加强出口控制管理体制建设,已建立起一套涵盖核、生物、化学、导弹等敏感物项和技术及所有军品的完整的出口管制法规体系,有关做法与国际通行做法基本一致。中国政府重视加强执法能力建设,重视对企业的防扩散和出口管制宣传教育,对非法出口敏感物项和技术的案件依法严肃处理。

  我们主张国际社会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外空完全用于和平目的

  问:白皮书中指出,外空武器化的危险与日俱增,请您解释一下,有何具体表现?

  张:据报道,目前,有的国家以控制外空为目的的作战理论和构想已经成型,在外空部署武器的政策也在酝酿出台,外空武器的研发正在实施。这些都表明外空武器化的威胁正在增大,足以应该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

  外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应完全用于和平目的。外空武器化将严重影响对外空的和平利用,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这不符合任何国家的利益。我们主张国际社会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包括谈判缔结相关国际法律文书,以确保外空完全用于和平目的。

  中国始终将军队的数量和规模控制在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限度内

  问:白皮书谈到中国维持较低水平的国防费,但国外有人却质疑中国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军费开支连年高速增长。您能解答一下他们的疑问吗?

  张:有关中国大力发展军事力量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在确保国家安全利益的前提下,中国始终将军队的数量和规模控制在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限度内。从1985年开始,中国多次主动采取单方面、大幅度的裁军行动,军队总员额裁减近200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中国单方面此次裁军行动的范围之广、裁减幅度之大为国际军控与裁军史所少见,对缓和冷战时期的国际紧张局势,推进国际裁军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军费问题,白皮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在这里我仅强调指出,近年来,中国政府依据国防法和国防建设的实际需要,在国家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国防费。即便如此,中国的国防费,无论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国民人均、军人人均、国土平均、占国内生产总值或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等指标上,在世界上都是低水平的。

  上述情况以及中国在军控、裁军和防扩散领域里采取的其他实际行动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军控与裁军事业的坚定信念和爱和平、求发展的真诚愿望,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事实上,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为中国的发展对它们是机遇,而不是威胁。

  《人民日报》 (2005年09月02日 第七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