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地雷战”揭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07:18 大众网-大众日报

  上世纪60年代,一部电影《地雷战》轰动了全国。影片中种种闻所未闻的地雷故事,竟让人们忽略了这本是一部不以情节见长的军事教学片。而电影《地雷战》的故事发生地,正是在我省的海阳市;电影中的3个民兵形象的原型,就是海阳著名的民兵英雄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

  地雷战的故事,许多人耳熟能详。但当我们踏上发生这一故事的土地时,仍能发现

一些以前人们容易忽略的细节。

  铁雷变石雷使大规模开展地雷战成为可能

  79岁的赵新瑞老人,是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的同村人,作为最早参与地雷战的老战士之一,亲眼见证了地雷战的全过程。在老人家看来,如果没有铁雷向石雷的转变,地雷战很难全面打响,因为当时条件下,铁雷严重缺乏。一开始,每个村的民兵,只有定期从上级那里争取几枚地雷,不可能处处“开花”。

  铁雷是怎样转变为石雷的呢?老人对其过程记忆犹新。

  在老人的印象中,最早开展地雷战始于1942年。当时,他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一起到胶东军区学习制造地雷,并从军区带回来5个铁制地雷,民兵们对这5个地雷珍爱得就像宝贝一样,成天等待着敌人的出现。

  但第一次战斗却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一天,对面山上的信号树倒下了,并指向了敌人扫荡的方向。赵新瑞和赵守福等民兵忙在敌人的必经之路埋下了地雷。但过了一会儿,敌人却大摇大摆地过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当时的地雷都是绊雷,对绊线的要求很高:只能在离地面10厘米左右,高了敌人容易发现,低了敌人就跨过去了。这次地雷没炸,就是因为大家没有经验,把绊线设得离地面太近了。

  不久后,赵新瑞他们得到了第二次机会:得知敌人要从附近一个村经过,他们急急忙忙地前往布雷。但这次来得匆忙,不等挂弦敌人已到了村头。民兵们情急之下,只好把地雷放在了一堵石墙之下。不想歪打正着,敌人碰响地雷后,乱石纷飞,使得地雷的威力大增。他们打听到当天敌人离开村子时,卸了5户百姓的门板,可见一颗雷就炸死炸伤了5个鬼子。这不能不说是石头起了大作用。

  有了这次经验,同时针对铁制地雷太少的情况,大家有了用石头制雷的想法。从此,漫山遍布的大石头成为民兵们造雷的天然材料:将几十公斤乃至上百公斤的石头中间凿空,装上火药,再装上雷管,一个威力巨大的石头雷就造出来了,大规模的地雷战成为可能。事实也的确如此,自从有了石雷,鬼子只要进村,就必然会丢下几条命,因为大石头随处可见,再小心也没法躲避的。

  形形色色的地雷其实并不复杂

  在电影《地雷战》中,给人们最深印象的,是那形形色色的地雷:普通的“脚踏雷”、“绊雷”,还有“头发丝雷”、“防探雷针地雷”、“挂雷”、“飞雷”……有的雷一挖就炸,有的雷拿回据点后再炸,这些都是真的吗?

  在海阳的三个全国民兵英雄、“地雷大王”中,女英雄孙玉敏是惟一健在的一位。“当然是真的了,而且不少我都做过呢。”我们挑了几种地雷“考”

  老人时,老人一次也没有被“难倒”。

  所谓头发丝雷,其实来历很简单:敌人吃够了地雷的苦头,就专门调来了工兵,用装了10倍放大镜的探雷圈找绊线(即我们通常误解的金属探雷器),如果是绳子做的拉线,很容易就被敌人发现。于是我们就用毛发丝做拉线,敌人的放大镜也没有办法;“挂雷”、“飞雷”,也都是普通拉弦地雷,不过是埋伏在高处罢了。至于一挖就响的雷,是将一真一假两个雷连在一起,假雷放在上面,当敌人挖雷时,牵动真雷,自然一挖就响;至于回据点再炸的雷,是因为在地雷内部安装一个小皮筋,当敌人要搞清地雷构造时,打开雷的同时皮筋松开引爆雷管……

  从孙玉敏的讲述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当时民兵制作地雷的热情和智慧:电影中以孙玉敏为原型的玉兰,将自己的大辫子剪下来做头发丝雷,孙玉敏说自己也的确这样做过,但效果并不好——人的头发毕竟太细了。但当时有牛马的人家很少,而且这些人家往往非常爱护牛马,于是孙玉敏常常趁着与牛马主人说话时,悄悄将牛马尾巴上的长毛扯下几根。“这也不是个容易事情呢。”老人忍不住开怀大笑,“一不小心手重了,那畜生就会尥你一蹶子。”

  如何防止地雷误伤自己人

  八年抗战中,海阳军民利用地雷战,共作战数千次,涌现了600多名县级以上民兵英雄,歼敌1178名。但人们也许要问:如此神出鬼没的地雷,是不是给我们的群众也会带来损失呢?

  当地军民当然也想到了这一点。每当敌人出动,各村民兵除了主攻的“爆破组”外,还有“信号组”、“麻雀组”等,都是一方面骚扰鬼子、一方面给自己人引路。如赵新瑞参加的一次战斗,地雷早就准备好了,不料先跑进村庄的是被敌人驱逐的邻村的村民,等群众跑过了再要上弦时,鬼子的东洋马已逼近到十几米处,可说是险到了极处。至于平时,每个村庄周围的各个山头及区域,都明确划分了各自的爆破范围。别村群众和民兵绝不会轻易经过,这样就有效地减少了自己人的伤亡。

  

“地雷战”揭秘

  当年的老民兵向记者讲述战斗故事。□房贤钢报道

  

“地雷战”揭秘

  海阳地雷战纪念碑。□房贤钢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