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苏菲:最忆延安那十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09:15 解放日报

  这两天,86岁的苏菲常常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今天开始在北京举行,85位曾来华援助抗日的国外友人齐聚北京,其中不少人是苏菲和丈夫马海德在延安和北京时期的老朋友。难得这么多人从天南海北聚在一起,苏菲怎能不激动!

  昨天,在后海北沿的寓所,苏菲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忆昔谈今。

  那段时光最浪漫

  到陕北前,苏菲在昆明从事地下工作。一天,单线联系的上级告诉苏菲:你已经暴露,马上跟着我走,离开昆明。于是,苏菲跟着战友,奔赴延安。86岁的苏菲对自己进延安的那一刻,记得清清楚楚:下午5点多,太阳偏西,苏菲和许多年轻人挤在一辆大卡车上,远远看到了延安的黄土山坡。山上有好多人往下走,扛着头,提着南瓜。正是一天的大生产运动收工回家的时候。看到又有一辆满载年轻人的卡车来延安,山坡上的人们高兴得大喊起来。卡车上的人听到了,也跟着喊起来。一呼一应,像是久别的朋友重逢。其实,大家谁也不认识谁。

  苏菲告诉记者,现在回想起来,延安十年,真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延安一年发两次军服,冬春各一次。三八妇女节那天发春服,女子们一拿到新衣服就赶紧穿上,再到延河边,排成队做操。那样的青春和健康啊!说着,苏菲笑出了声:“多少爱情就是那时发生的。”

  认识美国医生马海德时,20岁的苏菲正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而当时近30岁的马海德则是卫生部顾问,负责中央领导人的身体健康,同时兼鲁艺的校医。一次,苏菲重感冒,到医务室拿药,正碰上马海德在。马海德给苏菲配了一红一绿两种药水,还用歪歪扭扭的中文写了一封信:我衷心希望你能按时很好地服药,早日恢复健康,恢复你那美丽的微笑!一年后,两人结婚。不多久,儿子出生,取名“周幼马”。这名字有来历。马海德习惯叫妻子“妹子”,而妻子叫丈夫“马”。周是苏菲的姓,“幼马”则是“一匹小马”的意思。

  “马”和“妹子”很相爱。那时在延安,好多人不管婚否,都住宿舍,一到星期六,成家了的才回家团聚。不少人派警卫员牵匹马去接老婆,偏马海德不乐意。每次,他都骑匹枣红马到鲁艺。到门口,马往柱子上一拴,抱起早已等着的妻子,往马背上一放。在延安,几乎每个人都见过马海德搂着苏菲,合骑一匹马从延河边走过。前天,苏菲和几个来北京参加纪念活动的老朋友一起吃晚饭,饭桌上,又有人提起这60多年前的情景,说:你们自己好意思,我们这些旁边的人可看不下去,脸一阵阵发烫。

  国际友人生死情

  在延安,马海德、苏菲夫妇和许多援助中国抗日的国际友人结下了生死友情。

  斯诺每次到延安,总是先到马海德家。一天晚上,斯诺放下行李就直奔马海德家。不巧,马海德到内蒙古做调查去了,就苏菲一个人在家。老朋友长久不见,斯诺留下吃晚饭,天黑了才告辞。到门口,斯诺没注意台阶,一跤摔下去,脑门上破了老大一个口,缝了好几针。第二天,毛主席的警卫员通知斯诺去见主席。一见面,毛主席就被斯诺脑门上贴着的纱布骇了一跳,等问明了缘由,主席呵呵笑了。

  苏菲家的另一个好朋友是柯棣华。柯棣华在自己的国家印度是个贵族,到中国后,娶了中国太太郭庆兰。柯棣华和马海德都爱吃中国饭菜,两家人为此常常聚到一起吃饭。饭菜简单,可一桌人有说有笑,真是欢快。

  苏菲也常听马海德说起白求恩。白求恩很少呆在延安,大部分时间在前线工作,但他所有的对外信件往来都托马海德办理。苏菲听丈夫说,白求恩特别爱写信,有段时间几乎天天一封,前线和延安的联系不正常,有时白求恩的信从前线转到马海德手里要好几天,常常积成了厚厚一摞。

  传承马海德事业

  因为在防治麻风病领域内的卓越贡献,马海德生前曾在国际上获得过六七项医学奖,其中两项的奖金比较高。为此,马海德一直想捐出奖金,成立防治麻风病基金会。1988年,马海德患癌症去世,成立基金会的事只开了个头。

  苏菲告诉记者,她的丈夫是真心爱中国。1936年,马海德到陕北没多久,就向周恩来提出,要加入中国国籍。周恩来回答:现在新中国还没有建立,你就先入党吧。于是第二年,马海德入党,成了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1949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周总理亲自批准,马海德加入中国国籍。为了这份真心,苏菲决定帮丈夫把晚年的心愿完成。

  1989年,苏菲捐出3万美元,到民政局注册成立了“中国防治麻风病基金会”,并设立“马海德奖”,表彰那些在麻风病治疗一线工作的医生、护士以及进行麻风病研究的人员。从1989年至今,每年表彰20名。虽然奖金只有5000元,但马海德的威望还是让这个专业奖成了该领域内权威性很高的奖项。每年春节,苏菲还会选择国内的一家麻风病院,和卫生部官员一起前往慰问,并给予资助。除了新疆,老太太的足迹已经遍布全国。

  此外,基金会还在云南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并招收麻风病人子女或患麻风病的小孩就读。如今,除了190多名正常孩子,这所学校还有70多名麻风病人子女或得病的孩子。

  苏菲说她很感激,基金会成立十几年,受到海内外许多个人和团体的支持,几十美金几百元人民币,一笔笔大小款子从世界各地汇到北京。老太太的表情很郑重,“我马上就要有第四代了,这个基金会也一定能一代代传下去。”

  苏菲在住所的院子里挂了个风铃,采访中,风铃时不时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老太太说:她喜欢风铃的声音,它们总让她想起那些一生中最美好的往事。(本报北京专电)

  本报记者 张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