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暂停退税 石油即刻“回流”(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10:13 大洋网-广州日报
暂停退税 石油即刻“回流”(图)
这个夏天,广东一度出现的油荒让人印象深刻。王维宣摄

  政策影响

  8月6日,国务院通知重新调整出口退税政策,超出基数的部分中央与地方按照92.5∶7.5的比例共同负担;而在此前,这一比例是75∶25。这一调整可鼓励广东这样的出口大省发展出口贸易,出口企业也能更快地拿到退税款。

  昨日起,中国决定对车用汽油、航空汽油出口退税暂时停止,停止的时限被定为今年年底(详见A30版)。

  翘首盼望的好消息终于来了

  对于这一政策,市场反应极为迅速———作为中国石油巨头之一的中石化公司决定,拟将9月的汽油出口量从8月的15万吨,削减至不到2万吨的低水平。不仅如此,另一石油巨头———中石油和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也决定将削减汽油出口量,两公司的汽油出口总量将从8月的30万吨,调低到9月的11万吨。

  “这一政策的出台,对遏制国内尤其是广东的石油荒,无疑是个非常利好的消息。”中山大学税收与理财研究中心主任、岭南学院财税教授杨卫华说。

  而在此前,由于受国际和国内石油价格巨大差额的影响,中国的石油出口迅猛增加———公开的统计资料显示,今年我国汽油月均出口58万吨,比去年上升38%。

  这一巨大的前后反差,使得在当中显示了巨大威力的“出口退税”政策,一下子被“石油荒”折磨怕了的国人尤其是广东人所认识。

  目前的调整只是“优化”政策

  事实上,早在8月6日,国务院就发布通知指出,将2004年实施的出口退税政策加以调整:国务院批准核定的各地出口退税基数不变,超出基数的部分中央与地方按照92.5∶7.5的比例共同负担。而在此前,这一比例是75∶25。

  一项政策在20年的时间里作了4次调整,充分显示了它对经济调节的作用非凡。但是,杨卫华也表示:“目前的这种调整,只是对原来的政策进行了优化,并不是说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所以,今后国家对这一政策还将有调整,使得这一政策更加完善。”

  暂停退税好 若加征更好

  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资料显示,我国成品油价格主要是参考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汽油价格的。但最近,这三地的石油价格都远远突破了70美元/桶,均价折算约为人民币5500多元/吨。而我国汽油均价为人民币3946.6元/吨,也就是说,我国与三地的汽油均价相差1400元/吨。

  今年,我国汽油月均出口量达到58万吨,比去年同期上升38%。此外,我国的原油出厂价格也上涨了43.4%,汽油产量增幅同比却下降了10.8%。

  尽管如此,在暂停出口退税前,我国对石油的出口退税率高达13%。“石油出口退税本来就是没有道理的,现在国内供应都跟不上,还大量出口。退税政策不就是在鼓励出口嘛。”杨卫华说。

  “在我看来,在当前我们国家能源紧张的情况,对一些能源应该停止出口退税,一些能源不仅不能出口退税,还应加征关税———石油就该如此。”杨卫华还说,“如果国家这个时候不及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将大大加重我们国家的石油荒。”

  至于为什么对石油的出口退税只暂停到今年的年底,杨卫华解释说:“国际油价今后还是有下跌的空间。当国内外成品油的价格差距缩小,退税政策还有望恢复。”

  出口退税重新调整

  穗节省9亿搞发展

  事实上,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并不仅停留在石油方面。也就在上个月,国务院对出口退税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做了调整,即将2004年开始实施的在上一年基数超出部分“中央负担75%,地方负担25%”改为“中央负担92.5%,地方负担7.5%”。

  这一调整的作用如何?对此,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刘昆最有体会,他说,超基数部分地方负担的比例由25%下调到7.5%,这不是一个小调整,表明中央政府对地方、特别是对出口大省当前的困难高度重视。

  就在7月,刘昆在向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作“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时,还对因为出口的持续增长对财政带来的巨大压力而伤透脑筋。他说,今年以来广东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相应广东省出口退税增长也较快。上半年全省地方库出口退税累计完成71.9亿元,完成年初预算计划退税额143亿元的50.28%。不过,全省比上年同期多增加了45.97亿元的出口退税。财政所承担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长效:促进沿海城市的出口量

  事实上,这一负担比例的调整,相当于地方财政负担在此项目上下降了30%!在政策调整后,广州市财政超基数退税将仅负担3.84亿元,比政策调整前减少近9亿元,大大低于年初财政预算安排今年全市出口退税地方支出11.5亿元的水平。

  也就是说,政策调整后,对广州来说,至少可以多“节约”出9亿元用来发展经济。不仅如此,政策调整时,强调全部出口退税改由中央统一退库。“这一调整,使得地方财政不需要为国家垫付退税资金,也从另一方面减轻了地方的财政负担”。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有一批货物,不在广州生产制造的,而是在内陆某个城市制造的,但它却被运到广州来出口。这便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个产品在运到广州来之前,就已经被其生产地征税(增值税和消费税)了,广州没得利,但由于它在广州出口,所以广州反过来要给它进行退税。”广州市财政局局长郭锡龄给记者举了个通俗的例子说,“这样一来,广州因为这样的出口,不仅一分钱没有赚到,而且还要倒贴钱。市场经济当中,这是不可思议的。”

  “像这样的情况,在广州市,每年都涉及几百上千亿元的出口退税款。”郭锡龄还说:“这样就让广州市实在吃不消。也正因为这一矛盾,很多沿海出口型城市都不得不抵制出口。出口越多,出口所在地政府财政就越亏啊,实在支持不住了。”

  原来,在此前,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按增值税分享比例(75∶25)分担退税支出的办法。因为当初征收增值税的是厂商所在地政府,最终退税的却是出口商所在地政府,厂商和出口商可能同处一地,也可能分处异地。

  短期:企业更快拿到退税款

  在后一种情况下,就会形成出口商所在地向厂商所在地的财政转移支付。出口商所在地政府为了减轻负担,通常会采取限制出口、停止退税、限制出口企业采购外地货物等措施。这些措施要么限制了企业的增长潜力,要么妨碍提高出口效益,要么造成国内市场分割,都存在消极后果。

  在国家2003年10月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所有出口退税统一由中央负担。2004年,国家作出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负担比例改为75∶25。而今年8月又调整为92.5∶7.5。从这次的调整来看,似乎又在向2004年以前的政策回靠。

  记者了解到,在2004年国家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前,随着我国出口量与日俱增,中央财政的压力也随之加大,拖欠企业的出口退税欠款“滚雪球”般迅速增加到2000多亿元。但资金链对于出口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也正因为此,出口企业都怨声四起。为此,国家在2004年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时,确立了“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行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同时将出口退税比率下降3个百分点。到2004年底,拖欠的2000多亿元要彻底偿还。

  而这次的政策回靠性调整,会不会又出现去年的情况?“这个目前还不好说。”杨卫华说,“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关数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由于政策的调整增强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会使得地方政府更愿意拿出出口退税款,所以相应地企业也就更加容易拿到退税款。”

  “说实在的,这一政策对我们做出口的企业来说,的确是比较有利的。”广州市一家做节日礼品的大型进出口贸易公司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所以,我们相信,我们的资金链受出口退税的影响会越来越小。”策划/窦丰昌文/记者刘志华

  名词解释

  出口退税是国家鼓励纳税人出口创汇的重要政策和措施,是指纳税人出口有关货物时按照国家有关税法的规定,退还出口货物在国内已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的税款的行为,出口货物退税的税种为增值税和消费税。

  政策演变

  出口退税政策

  廿年改了四次

  1985年:我国的出口退税始于1985年,起初出口退税的资金一直由中央全额负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口退税为扩大我国的出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出口量与日俱增,中央财政的压力也随之加大,拖欠企业的出口退税欠款“滚雪球”般迅速增大,出口退税欠款给出口主导型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压力,更有一些中小企业因此破产倒闭,并由此形成一些理不清的三角债。

  2002年:为了缓解出口退税形成的压力,3年前,国家采取了“免抵退”政策,也就是企业可以用当月应退税款抵消当月应纳增值税款,但这项政策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之道,尤其是一些没有内销的企业,根本就无法从“免抵退”政策中受惠。截至2003年,中央财政拖欠出口退税款仍然高达2000亿元。

  2004年:国家开始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改革,确立了“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行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将出口退税比率下降3个百分点,同时,还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的退税新机制———中央负担75%,地方负担25%,并在当年还清了全部拖欠的税款。在新的出口退税机制下,轮到了地方政府开始抱怨。

  2005年:8月6日,国务院再次对出口退税政策加以调整:国务院批准核定的各地出口退税基数不变,超出基数的部分中央与地方按照92.5∶7.5的比例共同负担。同时,改进出口退税退库方式,全部出口退税改由中央统一退库,相应取消中央对地方的出口退税基数返还,地方负担部分年终专项上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