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聂荣臻给柯棣华——本报记者专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05:31 辽沈晚报

  在北京的一间宾馆里,记者专访了国际主义战士、为中国抗战事业英勇献身的印度医生柯棣华之妻郭庆兰,此次她是受邀作为“国家贵宾”到京出席纪念活动的。一直定居在大连的89岁高龄老人一头银发,说起话来条理清晰,多年来一直坚持在老年大学里学英语,同时还在街道做英语教师,曾被评为全国的“健康老人”。谈起柯棣华,郭庆兰老人话语里流露出敬佩和自豪。

  战斗最紧张时三天三夜未休息

  1938年9月1日,年方29岁的柯棣华在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的号召下,抱着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崇高信念,与其他4名同伴一起,毅然踏上了前往延安、前往中国抗战最前线的伟大行程。

  郭庆兰老人习惯叫他“柯棣”,这是他的印度名字,全名是德瓦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到中国后,为了表达援华的决心,印度援华医疗队的5名医生商定,每人都在名字后面加上一个“华”字,从此,柯棣华的名字便与中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939年1月15日,当敌机初袭重庆时,他们为救治受伤的市民,曾工作至深夜。就在第二天,柯棣华收到了盼望4个月的家信,可是它带来的却是一个晴天霹雳,他的爸爸不幸去世了。大家劝他回去一次。他含泪拒绝了,他要到陕北去,到延安去。

  柯棣华到达晋察冀边区不久,便赶上了百团大战。他马上提出要以白求恩为榜样,“不能等待伤员前来,而必须去伤员那里”,赶到河北涞源前线。在13天的激战中,他治疗了800多名伤病员,其中为558人实施了手术,最紧张时竟三天三夜未休息。柯棣华尽管疲惫不堪,却以看到伤病员被治愈为最大快乐。他写信给在延安的好友巴苏华大夫时述说道:“我在此间虽然过着一种从所未有的艰苦生活,但我觉得我充满了活力和愉快。”

  战火中喜结“异国”连理

  郭庆兰出生在山西一个贫寒家庭,8岁时走进教会开办的学校,后又考入护士学校。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郭庆兰护校毕业后,坚决要求到前线参加抗战,后几经辗转来到晋察冀边区。郭庆兰到了晋察冀边区就迫切要求到前线去救护伤员,组织上考虑她的情况后,便安排她到八路军晋察冀卫生学校任护士班教员。

  郭庆兰回忆说她是在边区举行的白求恩陵墓揭幕仪式上第一次见到柯棣华的,后来在卫生学校举行的欢迎会上,柯棣华给郭庆兰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他会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我当时觉得这个印度小伙很聪明。”郭庆兰露出一丝微笑。

  因为郭庆兰在护校学习过英文,能讲一些英语,所以她与柯棣华能更好地进行交流。每逢柯棣华做手术,郭庆兰只要有空就到手术室观看。工作中遇到难题,也总是主动找柯棣华商量。而柯棣华在空闲时间总愿意和郭庆兰在一起,相互交流,向她介绍印度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家人。

  作为一名外国医生,柯棣华医术精湛,知识渊博,待人和蔼可亲。渐渐地郭庆兰对柯棣华由敬佩产生了爱慕。同时,柯棣华也被郭庆兰开朗的性格,文雅的风度所打动。在当时的卫生学校校长江一真的关心下,不久,郭庆兰和柯棣华要求结婚的报告被上级机关批准了。看到这两位不同国籍的革命青年,在艰苦的斗争中凝聚成的纯真爱情,大家都为他们而高兴。

  伤员称柯棣华“黑妈妈”

  “虽然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年多,但是那段记忆是我终身难忘的。”郭庆兰回忆说,其实按照规定,当时副团以下干部是不允许恋爱结婚的,组织上之所以批准两人结婚,主要是考虑到柯棣华的身体状况。

  艰苦的战斗生活使柯棣华的健康状况很差,尤其是由于食用了带有绦虫的不洁猪肉患上绦虫玻当时,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俩约定,她替他保密,而他要听她的话,保重身体。不料半年后绦虫病发展成了癫痫病,病情经常发作,柯棣华的身体十分虚弱。“他当时告诉我说,一旦他的病犯了,就在他嘴里塞一条毛巾,以防咬到舌头。”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上考虑让他回延安休息治疗,“但他说随时会有伤员,不能离开,要和八路军战士同甘共苦,战斗到底。”

  敌后根据地条件极为艰苦,部队经常吃黑豆、野菜。尽管他是院长和国际友人,但从不接受特殊照顾。领导和部队送来缴获的罐头、滋补品,都被他转送给重伤员。郭庆兰说那时的主食是小米,一次伙房为柯棣华多备了一份白米饭,她就有意把小米饭盖在上面递给他,可柯棣华用勺子一拨便发现了其中的秘密。马上问郭庆兰:为什么给我吃白米饭,是因为我是院长,还是把我当客人?看着他愠怒的表情,郭庆兰无奈地把饭又送了回去。

  柯棣华在医院除担负领导工作外,总是自己亲自主刀做手术。日寇“扫荡”时,医院不断转移,他总是随着担架走,还经常亲手给伤病员喂饭。医院周围的群众有了病,他得知后,只要能抽出身便亲自登门去救治。医院里的同志都说院长从来是最忙的人。因他皮肤黧黑,伤病员和周围的老乡都亲切地称他为“黑妈妈”、“贴心大夫”。受过他精心治疗的乡亲们经常送来土特产和鸡蛋等,柯棣华却总是谢绝说:我是八路军,不能接受老乡的礼物。

  1942年8月30日,柯棣华和郭庆兰爱情的结晶———一个健康可爱的男孩呱呱坠地。聂荣臻司令员得知了这个消息,建议他们给孩子取名叫“印华”。柯棣华夫妇非常感激聂荣臻司令员,欣然同意这个富有意义的名字。

  可就在小印华出生后的107天,12月8日,小家伙永远失去了他的父亲。当天上午,柯棣华为当地的老乡实施了手术。下午,他带领医护人员查房,晚上主持了医院召开的工作会议。回到宿舍,他又继续编写《外科总论》的讲义。突然,他的癫痫病再次发作,摔倒在地上。领导和同志们相继赶来,对他进行紧急抢救。“他走得太突然了,就连一句话也没有留下。”9日凌晨6时15分,疾病终于夺去了柯棣华宝贵的生命,年仅32岁。郭庆兰一手抱着刚过百天的印华,一手攥着柯棣华渐渐失去体温的手,眼泪汩汩往外涌,却怎么也哭不出声来,到后来终于哭出了声,却怎么也流不出眼泪了……

  在柯棣华追悼大会上,毛泽东主席亲笔写了挽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如今,这副珍贵的题词,被装裱珍藏在柯棣华的故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