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伟大的抗日战争 重大的历史转折(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07:24 人民网-人民日报
伟大的抗日战争 重大的历史转折(图)
毛泽东在延安给干部作报告(1942年摄)。

  新华社发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

  60年前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100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以自己正确的路线在抗日战争中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历史转折。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从百年衰败走向振兴的一个重要起点。

  60年前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正是由于全民族的发动、人民战争的广泛开展,使抗日战争成为中国100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并成为近现代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历史的重大历史转折。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百年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历史转折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这是由于社会制度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造成弱国无外交,被动挨打。这种情况,只有到了抗日战争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这场战争,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抗击东方头号帝国主义强国的战争。中日双方力量悬殊,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在这场空前残酷的殊死大搏斗中,如何避免近代历史上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命运,正如毛泽东同志指明的,关键在于要注重发挥我方战争正义性、得道多助的优势,充分利用敌人失道寡助、少兵临大国的弱点,真正实行全民族的总动员,发动持久的、全面的人民战争。这是坚持抗战并争取达到最后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对参加抗战的党派,主要是指国共两党而言,谁能够做到这一点,即实行有利于全民族动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一以贯之、坚持到底,谁就实际上是这场反侵略战争的领导者,它将最终赢得战争,也将赢得人心。

  抗战前夕的中国,政治分裂,内战不已。因此,停止内战,争取一个统一的中国一致对外,成为发动中国人民抗战的先决条件。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实现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为发动全民族抗战提供了有效的形式。毛泽东同志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是这个克敌制胜的法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和领导力量。毛泽东同志曾多次热情地评价国共合作的意义,指出:“中国军队在民族公敌面前,互相忘记了旧怨,而变为互相援助的亲密的朋友,这是中国决不会亡的基础。”在八年抗战中,国共两党分别领导的两个战场,在中国抗战的统一体中是既互为依存又相对独立的,它们都为抗战伟业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泛的人民战争和抗日游击战争,在全民族抗战这个广阔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在战略防御阶段,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和华中敌后创建了广大抗日根据地,牵制了大量敌人,稳定了华北地区的抗战局面。这对于迫使日军停止战略进攻回师华北,加速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重要作用。战略相持阶段是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最重要阶段,也是最残酷、最艰难阶段。敌后军民面对难以想象的严重困难局面,以奇迹般的创造,扭转了被动局面。从1943年起,解放区战场又步入了再发展的新阶段。事实表明,敌后解放区军民的艰苦奋战,无疑地起到了坚持长期抗战的决定性作用。到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终于和苏、美、英等同盟国一道,彻底打败了日本法西斯。这个不可一世的侵略者终于在中国人民的面前低下了头。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由失败走向胜利的重大历史转折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旗帜,并始终站在武装抗日斗争的最前线。毛泽东同志领导制定的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这场斗争中,毛泽东同志始终把争取抗战胜利作为人民的胜利、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的指导思想。为此,我们党始终争取和坚持对抗日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并且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放手发动群众、发展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上面,在广泛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壮大人民革命力量。

  这个时期是在国共合作条件下以抗日战争为主要任务的。国共合作对于实现全民族抗战无疑是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从其狭隘的阶级利益出发,仍然坚持其联共的同时反共的基本立场。它在推行“限共”、“反共”方针的同时,还特别注重要“溶共”。所谓“溶共”,就是在思想上要求共产党“收起”共产主义,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统一政令,统一军令”,取消边区,取消人民军队,使共产党失去独立性,失去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这不仅会危及团结,而且会极大地妨碍抗战大业。对此,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进行了有力的斗争。首先,在抗战初期就旗帜鲜明地反对了党内出现的否认在统一战线中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事实、轻视党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身上的思想,坚持了共产党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政治领导作用。其次,正确地说明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既肯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又指明阶级矛盾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阶级矛盾的适当解决也是推动主要矛盾解决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从而把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正确而巧妙地结合起来。正是在这一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强调对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个原则的说明、实践和坚持,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再次,我们党及时地实现了军事战略的转变,在敌后独立自主地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这对于争取抗战胜利和发展人民革命力量,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从国内正规战争到抗日游击战争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事实证明,抗日游击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侵略的有效武器,是实现人民战争最好的组织形式和作战形式。抗日游击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军队和人民群众紧密结合,最充分地发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和创造力,弥补并逐步改变了敌我之间物质力量的不平衡状态。这样,就把敌人的广大后方变成消灭敌人的战场,牵制并消耗了大量敌人。抗日游击战争的另一个特点,是积小胜为大胜,坚持了持久抗战。抗日游击战争极大地发展了人民抗日力量,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敌后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不仅保存了原有的阵地,而且通过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极大地扩大了自己的阵地。

  坚持敌后抗战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实践证明,实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有力地贯彻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政治路线,是坚持抗战、争取胜利和创造光明中国的重要一环。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方针,引导中国人民不但赢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并且争取到人民胜利的前途。正是通过伟大的抗日战争,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重大的历史转折。

  抗日战争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历史转折

  中华民族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独领风骚的五千年文明历史和辉煌灿烂的古代科学技术及人文瑰宝,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而独特的贡献。然而,正当古老的中国向近代社会逐渐演进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改变了中国正常的历史发展进程。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日益衰微的清王朝,已逐渐失去了抵御西方列强狂暴的侵略和掠夺的能力。资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国社会日益向下沉沦。在这样任人宰割、日渐式微的漫长的悲惨岁月中,中华民族失去了昔日的荣耀光环,失去了在国际上应有的尊严和地位。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大觉醒、大动员的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抗战胜利前夕所指出的:“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当年响彻云天的《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一悲壮的吼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正是这种觉醒和团结的力量,使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从百年衰微走向新辉煌的一个重要起点。

  发生在20世纪中期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一场大搏斗。在这场关系人类命运和前途的斗争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是担负抗击世界第二号法西斯强国日本的主要力量,是世界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持续时间最长的。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首相丘吉尔敏锐地看到中国抗战的作用,提出要把英国的命运“紧紧地与中国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说:“我必须指出,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十五个师团,也许会有二十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

  近代中国长期被排斥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平等交往之外,西方国家视中国为一个衰弱的附庸国家,毫无国际地位可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中国人民举国团结奋起,由于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上述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诚然,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由于美、英等国实际上对中国仍然抱着歧视的态度,中国并没有获得与他们真正平等的地位。但是,坚冰已经打破,航向已经指明,特别是中国革命通过抗日战争获得了人民胜利的前途,这就为实现近代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理想提供了现实可能。中华民族正是通过这场民族解放战争迈向新的辉煌。

  (执笔:梁柱)

  《人民日报》 (2005年09月03日 第六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