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探究新时期权与法的博弈(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09:21 检察日报
探究新时期权与法的博弈(图)
  点评学者:张玉镶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点评书目:《反职务犯罪论略》文盛堂著

  文盛堂的新作《反职务犯罪论略》,由长江学者、北大法学院副院长、刑法学博士生导师陈兴良教授作序,北京大学出版社近日出版发行。本书在综合分析反职务犯罪与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互动依存关系中,从立法到司法、从刑事法学到法律社会学、从惩治犯罪到源头预防、从现象描述到对策设定等等,立体式地透视“特权”与“国法”长期较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运用超前性的思维提出综合治理职务犯罪的新思路、新对策和新举措,突出体现了反职务犯罪的法治理论和司法实践的创新。

  所谓职务犯罪,主要是指腐败犯罪。正如陈兴良教授在序言中所说:“在职务犯罪中,贪污受贿等贪利型职务犯罪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类犯罪被形象地称为腐败。在这个意义上说,反职务犯罪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反腐败。”职务犯罪是社会公共权力异化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严重侵蚀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政治瘟疫,因而反职务犯罪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和必须应对的难题。作者认为:“翻开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史,在一定程度上是职务犯罪与反职务犯罪的博弈史。”而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中的制度变迁难免为腐败活动带来新的可乘之机,市场经济在快速发展和日益深化的同时也会为权力入市寻租带来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公职人员所接触到的诱惑会更加增多,反职务犯罪斗争将进入更深的层次和面临更高的难度。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之下,研究新时期全面防治腐败的《反职务犯罪论略》,可谓是“应运而生”。

  职务犯罪的成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诸多方面,作者在书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反职务犯罪进行了跨学科的探讨和全方位的研究,形成了反职务犯罪的整体方略和系统理论——时务论、立法论、方略论、科技论、实务论、治理论。其中,作者主张运用高新科技反职务犯罪,颇有新意。目前我国职务犯罪出现了“高职位、高智能、高技术”三结合的窝案、串案、群案现象,这是举世公认最难侦破的案件。然而在我国现行的立法中,反职务犯罪的职能机关连直接使用“技术侦查”手段的规定都没有。因此,职务犯罪高新技术化与侦查职务犯罪手工作坊化的较量结果可想而知,无论怎样加大打击力度都无法将职务犯罪遏制到最低程度。鉴于此,作者认为制约我国当前反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症结还在于除技侦手段的过度受限之外,是科技含量太少、技术手段的适用范围太小,根本无法施展当代先进科技在反职务犯罪侦查领域应有的功效。而且,这些含量太低的科技在侦查中又往往围绕口供来运用,使其本身应有的价值又大打折扣。作者所主张的侦查手段科技化,决非仅指技侦手段,而更多的是指诸如计算机、测谎、声纹、DNA鉴定等高新科技手段应广泛用于反职务犯罪的侦查破案。作者坚信,科技手段与法律规范的有机结合,必将成为当代及未来社会的“科技福尔摩斯”,科学技术将日益发展成为侦缉职务犯罪的第一侦破力。

  《反职务犯罪论略》一书研究的职务犯罪,并非局限于检察机关现行立案管辖的范围。即除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犯罪外,还包括现行立法从传统职务犯罪中分离出来的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公司企业人员贿赂罪等。因此,本书不仅能使检察机关查处职务犯罪受用受益,而且对公安机关侦办有关经济犯罪案件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还由于本书对反职务犯罪的时务之要、立法之计、应对之策、司法之谋、防范之略等命题都进行了开拓性的深入论证,因而对有关机关和部门乃至全社会深入开展涉及反腐败的举报监督、执纪执法、侦查取证、定性定罪、论证立法、制定政策、教学科研、防范治理等各项工作,都大有参考价值。(来源:检察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