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產与休闲的协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11:39 大洋网-广州日报

  到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旅游,逛广场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消遣。如果说参观宪法广场是感受到智利广场文化的庄重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游览阿玛斯文化广场则充分体验到智利人的文化素养和休闲。

  作者:胡浩民

  到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旅游,逛广场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消遣。

  七月末的一个清晨,我们碰巧观看到宪法广场举行的总统卫队换岗仪式。仪式开始前,广场已是人头涌涌。两队身穿深绿色军装的士兵在总统府门口两侧列队肃立,四匹训练有素的棕色骏马在骑士的驾驭下一动不动地面向总统府站立,20多人的军乐队正凝视着他们的乐队指挥。10时正,鼓号齐鸣,军乐队奏起了雄壮激越的军乐。稍停,观众目睹了总统卫队的操练表演。接着,军乐队再次奏起雄壮乐章,这时总统卫队换岗交接仪式正式开始。只见两队的卫队长分别在3名女兵的护卫下走出队列,互敬军礼,换岗的队列后面跟着军乐队,骑着军马的士兵护卫他们离场,当班的总统卫队长操着指挥刀引导着队伍,迈着矫健的步伐进入总统府,开始新一轮的值岗。整个换岗仪式虽然仅25分钟,但有上百名男女士兵演练的场面恢弘、庄重,深深地打动了每一名观众。智利政府把每逢周二、周四、周六进行的“总统卫队的换岗仪式”作为智利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内容,开放给智利国民和旅游者观看,让我们这些异国游客也受到了教育。

  矗立着13位国家元首铜像

  宪法广场矗立着13位曾经对智利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国家元首铜像。智利自1817年独立以来有30多位政治家担任国家元首一职,能在宪法广场立铜像表明了后人对其中的13位执政者政绩的正面肯定。我们注意到两年前立起的以身殉职的民选总统阿连德的铜像。阿连德在位期间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于1970年年底和中国建交,使智利成为南美洲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怀着敬意,我们在这位中国的老朋友、深受智利下层百姓尊敬的已故总统铜像前合影留念。

  如果说我们参观宪法广场是感受到智利广场文化的庄重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游览阿玛斯文化广场则充分体验到智利人的文化素养和休闲。阿玛斯广场北侧为市政厅、历史博物馆和邮政总局,南端是饮食一条街及购物中心。举目四望,环绕广场的皆为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物。广场东西横向两条汽车道,南北纵向并行两条步行街,市政当局从道路规划上充分兼顾到广场交通的便捷和行人安全。

  时近中午,这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虽然七月的智利是冬日天气,微有凉意,人们却愿意在这广场上享受热气腾腾的休闲生活。

  民间艺人表演“脱口秀”

  游客最为密集之处,是上百人围着一名智利民间艺人表演“脱口秀”,听众津津有味地听着他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表演活报剧,不时会心地发出哄堂大笑。广场的另一侧是智利脚鼓民间艺人的表演,表演者穿着白色的衣裤,背着一面大鼓,右腿系着与鼓顶上的钵相连的绳子,两手分别以木棰和木棒两面击鼓,右腿以轻快的步伐一起一落击钵。一位五六岁的小男孩和表演者一样的打扮一样的道具配合表演,旁边一位妇女的食物售货车也传出伴奏音乐。一时间这个“家庭演出队”的鼓声、钵声、音乐声响彻广场,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欣赏。广场的文化活动可谓动中有静,东头有一个画廊,十几名油画作家现场作画,主要表现为印象派和超现实主义派的绘画风格,作品有人物肖像、风景、动植物、建筑等多种艺术形象表现形式。我看到一名中年妇女正和一名年轻的女画师讨论智利国花“科皮乌埃”的构图,这种红色的野生百合花经画师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人见人爱。导游老郭告诉我,一幅油画的卖价是1000至5000比索(1000比索约合人民币14.5元)不等,游客可以和画家讨价还价。

  漫步广场西侧,这里正进行群众性的国际象棋比赛,只见30多对业余选手捉对厮杀,大多是中青年人,其中也有老人和十几岁的少年。我见到一名少年和他的父亲在棋盘上搏杀,看来少年不是父亲的对手,棋盘上明显处于劣势,剩子无多,但仍然是一副不服输的模样在认真博弈。广场中间有雕塑喷泉。鸽子在喷泉和周边的绿树上翻飞栖息,或飞到广场上啄食游客喂给的食物。在这里,人和动物也取得了和谐。市政当局在广场内设了许多木条长凳,玩累了的游客和消闲的老者坐在上面歇息、聊天。

  游文化广场还让我得到一个意外惊喜,就是在邮政总局花2400比索买了八套智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聂鲁达百岁诞辰的纪念邮票,我将这些珍贵的纪念邮票贴在名信片上寄出,让祖国的亲友和我一起分享喜悦。(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