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广东儿童教养院战乱中救下20000难童(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15:07 信息时报
广东儿童教养院战乱中救下20000难童(组图)
设在韶关的总院大礼堂是广东儿童教养院的象征。

广东儿童教养院战乱中救下20000难童(组图)
广东儿童教养院粤剧团的儿童在练功。

广东儿童教养院战乱中救下20000难童(组图)
儿童们正在编织草鞋。(本版历史图片由郭柯堂翻拍)

  专题撰文时报记者成小珍 何雪华 通讯员钟鸣

  昨天,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正式签署投降书60周年纪念日。在今天的广州,却有着这样一个团体———广东儿童教养院校友会,如今登记在册尚有千名会员。他们就是从战火中幸存下来的难童,而他们当年的救命稻草,是由爱国将领李汉魂及夫人吴菊芳创立的广东儿童教养院。该院在战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抢救了2万多名难童。

  李汉魂视儿童为“新生命”

  近日,《军人从政———抗日战争时期的李汉魂》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国内首部专门研究粤籍爱国将领李汉魂的著作,引起巨大反响。书中不仅回顾了李汉魂从戎,投身广东大革命的光辉历程,对其在救济灾民,尤其是在其夫人吴菊芳的协助下,创办广东省儿童教养院(以下简称儿教院),做了详尽描写。

  《军人从政———抗日战争时期的李汉魂》的作者为广东省档案局(馆)研究馆员郑泽隆博士,他表示,救济难民是李汉魂主持的广东省国民党政府所做的一大工作,其中成立广东省儿童教养院是非常特殊而别有意义的一个举措。郑泽隆博士说,李汉魂视儿童为“国家的新细胞,民族的新生命”,认为国家的前途“完全系在一般儿童的身上”,对战火纷飞中的难童十分关注。随后,他在开办儿童教养院,扩大校舍,难童的粮食供应、儿教院的管理上一一过问,物质上慷慨帮助。

  “吴妈妈”主持创立儿教院

  据《广东省儿童教养院校史稿》记载,1938年10月,日军入侵广东后,目睹沦陷区儿童颠沛流离、亲人失散,担任广东省某促进会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吴菊芳向当局请款,抚养军人遗孤,抢救战区难童,得到各界支持。吴菊芳在1939年成立广东省战时儿童训练团,起初是计划救助广东出征军人遗孤,随后,抢救范围扩大到社会上各方面搜救出来的难童。

  当时,各个抢救队冒着战火,深入敌后,到沦陷区说服难童,劝导难童家长,让他们到后方去。经过努力,许多难童被收容到各地的收容所,抢救队员对其加以保护。集中后带领他们跋山涉水,掩护他们越过日军的封锁线,把他们从珠三角、粤东、粤西等地护送到粤北后方。至于军人遗孤,通过调查、寻找,征得其家人同意,也陆续集中到粤北。据统计,儿教院总共接收了2万余名难童。

  时至今日,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还念念不忘他们的“吴妈妈”———李汉魂的夫人吴菊芳。吴菊芳女士在李汉魂的支持下,创办了广东省儿童教养院,收养难童。日本投降后,儿教院各分院陆续迁回广州,当年的难童也相继长大成人,

  大多数后来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之材,不少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

  废弃榨糖厂里建起“幸福之家”

  广东省战时儿童训练团设立在韶关曲江沙园,团址在蔗田中一个废弃的榨糖厂里,糖厂四周的仓库改建为课堂和宿舍,晒蔗渣的广场便成为操场。后来因收容的儿童越来越多,1939年8月,训练团改名为“广东儿童教养院”,并在连县、仁化、南雄等地开设了7间分院。1年多时间里,儿教院在校学生总数超过7千人,教师600余人。为适应学生升学的需要,在1940年9月又陆续创办了实验中学部、北江建议师范学校和北江弄工职业学校。

  据了解,当时从战地和沦陷区收容回来的儿童,年龄在7、8岁至17岁之间,男女都有。所有被收容者,衣食和课堂笔本,全都由公家供给。团员都戴军帽、穿短裤、着草鞋,冬天则多穿一件棉衣。

  为了让难童们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吴菊专门聘请当时的中山大学研究院院长崔载阳博士为儿教院教育顾问,经研究制订了一整套适合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方案和发展规划。

  当年,儿教院遵循“管、教、养、卫”的办院方针,成为家庭、学校、工场和军营的结合体。

  儿教院办农场、工厂,安排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生产的农产品有蔬菜、花生、甘薯等,生产的工业品有麦芽糖、草鞋、牙刷、筷子等。以此增加收入,解决经费不足,同时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思想,学习劳动本领。

  “营”是指儿教院象个大军营,院里以竹木为材料建造了营舍、教室和礼堂,学生还接受训练,学习、生活上实行半军事化。团内三十多人为一分队,三个分队为一个中队,三个中队为一个大队,每个分院有大约一千名难童。

  学生接受由于物质条件限制,儿教院学生生活很艰苦,衣、食、医药经常短缺,但不管在多艰难的情况下,学生们都发愤学习、从不懈怠。在敌机经常性的干扰下,大家就拿着小凳子、小木板,在树林的掩护下继续上课。这些难童小学毕业后可择优进入其夫李汉魂将军创办的力行中学、师范学校、农工业职业学校学习或进工厂就业。

  1945年9月起,儿教院各单位陆续迁移到广州,随后改名为育幼院,由省政府拨款维持。据统计,在办院的7年里,儿教院先后共收养难童2万多人,为国家战时儿童的生存和成长作出了很大贡献。(来源:信息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