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实地寻证·感受抗战:西安延安悲喜两重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16:51 金羊网-羊城晚报

  “房子炸毁何时建?何必伤怀!快快收泪去抗战,前面烽火即前线,与倭贼刀枪相见!”这是60年前的抗战民谣,而即便是今天,西安古城墙的墙砖上仍然有侵华日军炮弹轰炸的弹痕,而悲哀和国仇家恨,即便到了现在,仍写在每一个经历了日军暴行的老人的灵魂深处,镌刻在每一个受害者的灵魂深处。从1937年11月7日轰炸潼关开始,六天后炸弹投向西安,一直到1945年1月4日最后轰炸安康止,历时7年零两个月,日军对陕西的轰炸范围遍及全省55个市县,在七年多的时间里,日军轰炸造成死伤10000余人。在当时孱弱的国防和军事实力

下,百姓唯一的选择就是没有目标的“夺命狂奔”,而头上,则任凭日军炸弹倾盆而下。在向抗战烈士敬献花圈的同时,我们为悲情西安、悲情陕西的悲情抗战而悲痛。而压抑着的悲情终于在来到延安后得以扭转,变为亢奋,变为感动和激情。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里,我们见到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卷:从1936年1月到1945年的十年时间里,抗日军政大学为抗战培养了10万干部,而这些干部被日本侵略者指称愿意用“20个士兵交换一个抗大学员”。当时从祖国最南端的广东到东北的黑龙江,从最西端的新疆到最繁华的都市上海,几乎每天都有大批热血青年甚至国民党党员和军队军官奔赴延安,交通工具从火车、汽车到马车、牛车,乃至步行,行程从数百里到数千公里,几乎每一条通向延安的路上,都有奔赴抗大的匆匆步履。而大家向往的圣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当时的环境是难以想象的“一穷二白”:学习用的桌椅和板凳都没有,学员们就用石条搭成课桌,用泥土堆成凳子;起码的教材都没有,也没有写字用的笔和本子。用树枝做笔,用桦树皮甚至将地面用手掌抹平就可以做写字本。教员使用的黑板都是在窑洞的石壁上就地取材临时开凿,教室更是简陋,雨天就是篷筚的破庙里,晴天就是树阴之下,学员的宿舍也是自己开凿出来的窑洞。而学校的教员,更是从学员中选择,“自己教自己”。“世界上哪里有这样的学校?哪有这样的学生?”美国著名作家思诺在考察了抗大后发出如此感叹。是什么力量感召着这么多的热血青年纷纷奔赴这里?是正义的力量,是中华民族永远不会亡国灭种的民族精神支撑。日军炸弹下那些血肉模糊的记忆让我们铭记肩上的使命和责任,静静流淌的延河和那些奔赴抗大的匆匆步履,让我们满怀激情、倍感鼓舞,感慨祖国的伟大,民族脊梁的坚强。本报记者 宋毅出征西北:宋毅、夏杨、张小磊、陈秋明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