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实地寻证·感受抗战:青春选择家国故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16:51 金羊网-羊城晚报
  1938年,抗战爆发,刘兆伦离开了香港。

  时局的动荡,让不安的父亲给了他300块钱,嘱他往南洋寻一块安稳的所在,重新落地生根。但那个时候,刘兆伦却拿着这笔“逃命钱”,偷偷找到了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在他们的协助下,他一路向北到了延安。

  “那时的延安,一批一批的爱国人士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赶过去,想从那里上前线。这当中有和我一样的知识青年,还有工人、海外华侨,甚至和尚、道士。”1938年,拥挤热闹的延安,因为窑洞赶不及建,让刘兆伦“委屈”地在安吴堡暂居了一年。回想起从那一年开始走上的抗日之路,刘兆伦感谢年轻时那股热血沸腾的冲动:“无国何以为家。”

  1938年,抗战爆发,继而上海沦陷。时在香港的朱亚民回到了“孤岛”。

  从12个人起家,到2000多人的敌后游击队,三年的时间,朱亚民成了纵横浦东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李向阳”。但光荣背后,是掩饰不住的创伤。战时留在腿部的枪伤,让这位99岁高龄的老人,已瘫痪在床五年,吃饭、喝水、甚至翻身转头都需要家人的帮忙,除了思考他几乎不能做任何事。但对于青春时的选择,朱亚民没有丝毫的悔意:“这些伤痛说明了我的一生很有意义,我生在了一个好时代,可以为我们的国家尽我个人最大的力量。”
实地寻证·感受抗战:青春选择家国故事(图)
图:黄丽娜在采访张乐平的儿子。黄伟江/摄

  104年前,才华横溢的梁启超在他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作出了这样豪迈炽热的论断———“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88年前,思想先驱李大钊,在他的《青春》檄文中发出了这样的宣言———“致我为青春之我,我之家庭为青春之家庭,我之国家为青春之国家,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民族。”

  1943年,借着张爱玲的笔,“那一年的上海,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作为参与晚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报道的记者,在这个夏天,我找到了这些人,听了这些60年前的青春故事。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的门前有一棵常青树,一位前来参观的青年,写下了这样的纸条,慎重地挂在了树枝上:“我以我手勤出力,我以我心爱中华。”

  天气很热,世事沧桑,但青春真好。

  本报记者 黄丽娜

  出征华东:赵仲炜、黄丽娜、张演钦、黄伟江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