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批文艺作品聚焦抗战历史(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4日06:42 人民网-人民日报
大批文艺作品聚焦抗战历史(图)
电影《太行山上》剧照

  本报记者 徐馨

  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国文艺界涌现出大量抗战题材的优秀作品。从话剧、京剧、评剧等舞台艺术到大型民族交响乐、专题文艺晚会,以及银幕荧屏上的恢弘纪实之作,曾经的战火硝烟、壮士抗敌,曾经的民族耻辱与万众一心无不一一再现。这些文艺作品以其厚重的历史内涵撼动观者,以特有的艺术细节吸引人们的关注,也给当前的文艺创作以启示。舞台再现抗战风云

  舞台虽小,却浓缩了创作者对历史的思考,表演者对过往的追忆与铭记。从今年5月份至今,30多台以抗战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为题材的优秀剧目陆续进京展演。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带来了精心打造的作品,所涵盖的门类十分广泛,有话剧、地方戏曲以及音乐剧、舞剧等。

  以重大历史题材为创作源头,许多自身艺术水准很高的艺术团体推出广受欢迎的作品。其中原创作品引人注目。中国京剧院推出京剧《杜鹃山》、《平原作战》、《红灯记》,掀起一股“红色旋风”。这三部创作于30年前的京剧现代戏不仅让老观众回到了从前,也将不少年轻面孔吸引到了剧场。中国国家话剧院复排的《生死场》改编自现代作家萧红的同名小说,反映的是东北农民从麻木的死生到自觉抗日的征程。舞剧《南京1937》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原创作品,该剧以三位女性的视角重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民族之痛。另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艺术原创之作,来自南京民族乐团,一部雄浑激越的《和平颂》以无言的乐曲触动国人的记忆。

  一些并非源自本土的反思二战的舞台作品,也在此次纪念活动中留下浓重的一笔。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由众多老艺术家演出的德国话剧《屠夫》;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的五台剧目,其中《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哥本哈根》、《死无葬身之地》这些源自国外的作品被赋予了新的诠释。

  此外,在舞台上,许多创作者采用了纪实再现历史的手法,进而强化了文艺作品的震撼力与话语强度。比如在大型文艺晚会《为了正义与和平》中,五个篇章全部采用纪实性的叙述作为贯穿词,帮助观众进入那段历史;在大型民族交响乐《和平颂》中,则是在音乐会初始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片。真切的历史回顾,让观众回到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中。影视透视历史天空

  走出舞台,大量以抗日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电影电视作品,如《太行山上》、《为了胜利》、《茶马古道》、《八路军》等,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抗日英雄们的铮铮铁骨。

  这些影视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多半超越了以往类似题材的创作,既以浓墨重彩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抗战作用,也以热血激情讴歌了全民抗战的团结一心。

  能够将观众留在抗日题材的影视剧前,不仅需要题材本身所蕴涵的精神力量,还需要通过细节刻画出真实的人物,牵引观众走进历史。如电视剧《八路军》中,由王伍福所饰演的朱德,突出了他作为将才的飒爽干练与果敢,不同于脸谱化的领导人形象。电影《我的母亲赵一曼》更是运用了几处母亲与儿子的亲情交流,将一个既是战士也是母亲的女性革命者形象烘托于银幕之上,观众在感动中被革命者的精神气质所征服。

  此外,各省市电视台还推出了相关纪录片专栏节目。这些节目从详实的文献专题片到专家访谈,形成抗战作品播出的高潮,在播出影视作品之余,满足了其他受众群体的收视期待,强化了抗战题材节目的影响力。图书聚焦多维史实

  以抗战为聚焦点的图书也成为今年的热点。全国145家出版社共同推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解放军出版社及军队10家出版社举行图书联展。据悉,全国70多座大中城市的100余家书店,开辟展台,集中展示抗战图书。

  众多的抗战图书呈现出多元的视角和特点,对过去的这段历史进行了反思和整理。如中央文献出版社的《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22卷《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等多是以众多的细节和史料说话,从而在看似平静中暗涌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部分图书的出版,不仅仅是普通读者的选择,更是相关研究者可珍藏的史料,体现出出版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职业感。如中国档案出版社的《日本侵华战犯笔供》是我国首次系统公布这些战犯未作删节的笔供原文,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全套25卷1200余万字,也是难得的历史材料的汇集。

  以开阔的眼光和多维的角度研究这段历史,是近期抗战题材图书的另一特点。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大劫难:日本侵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入手,济南出版社的《抗日战争热点问题聚焦》以及《日本右翼言论批判———“皇国史观”与免罪情结的病理剖析》等也多体现出更为理性、多元的研究心态。

  反思历史,是为了从中汲取教训和前行的力量。2005年,这一特殊的历史年轮,涌现出多种形式与内容的精神产品来传达人们的思考;历史,必将在未来告诉我们更多。

  《人民日报》 (2005年09月04日 第七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