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当一切打上岁月的烙印,父辈们的知青生活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08:58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报道】当年的知青,如今大多数已经是年届六十的老人,正是我们的父辈。岁月如歌,他们当年的支边生活究竟是如何的。在南京知青支边四十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近一百位当年的南京老知青,为我们讲述那尘封的往事。

  劳动——赤手空拳改造戈壁滩

  天边的启明星还在闪烁,但知青们却已经扛着铁锹、举着红旗,往戈壁的深处去了,开辟荒田,是支边知青们最重要的劳动。一双双还稚嫩的小手和一幅幅单薄的肩膀,让新疆的处处多添了数以万计的良田。推土机推倒枯死的胡杨、人们砍倒了碗口粗的红柳,知青们二人一组或抬或拉把枯树、梭梭柴、红柳运到规划条田外堆放起来;早上8:00,牛车送来馒头、苞米面糊、咸菜和开水,吃完后就要一直干活到傍晚,白天的戈壁滩,骄阳似火,干风吹得人鼻孔冒烟,加上无时不在的灰尘,叫人喘不过气来。夕阳西下后,知青们把早上堆放的枯树点燃起来,这才拖着疲惫的步伐,带着馒头、满脸的汗渍和灰尘踯躅走回住地。一排排整齐的农田被开垦出来后,接着还要平整土地、修毛渠、农渠、斗渠、干渠……新疆是“雪山融化灌农场”,修渠是一件重要的农活,修渠的工具是“和平牌”、“大象牌”、“公鸡牌”铁锹。修毛渠的要求是“一锹深、二锹宽”,修干渠的要求上口宽5.10米,深2.05米,这些技术要求至今知青们还历历在目;此外,新疆盐碱危害大,还要挖排碱渠……所有的修渠工作都是在冬天完成,新疆的冬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室外气温零下20多度,积雪更是只有待来年春天才会化掉,在这样的地上挖水渠,其难度可想而知,再锋利的洋镐,最多只能把冻土刨出一个白印子,人们戏称“切牛肉干”。一个上午,每个知青只能刨几个洞,然后再沿着洞周围刨缝儿,再用镐一别,才能掰下一块冻土来。一天下来,没有哪一个知青不是手上磨起了血泡、胳膊肿了起来。一年是忙不到头的,接下来,灌田浇水、割马草、割麦子……每一件每一天,都是在疲惫的知青们的身体上再多拉一些伤口多一些肿痛。

  住——地窝子和打土坯

  大概对于现代人来说,房子,是第一等大事情;可是支援新疆的知青们,解决住房问题则是“小菜”一碟。刚到新疆的知青们,“享受”的是别人的劳动成果,住的是没有门窗的土坯房子,睡的是硌人的树枝床;随着参加劳动去开荒后,一些地区的知青们就住上了地窝子:地窝子,就是在地面挖一个四米宽、二十米长的坑,上面横着些胡杨树干,再铺上红柳芦苇、盖上泥土就行,一个地窝子能住上20来个人。新疆的冬天,室外温度零下20多度,但地窝子里面却温暖如春,人们在里面甚至只穿单衣单裤就行。知青们在地窝子里面学习、睡觉、打饭、开会……“先生产后生活”,农牧生产后,知青们就要开始打土块自己盖新房了。房子为土坯结构,无论男女,那时候都要学会“打土坯”。像电影《牧马人》中一样,知青们要先在前一晚做好准备工作、挖坑、从渠道里引水把土浸泡透、再在平整好的场地上铺好麦芒;第二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把泥巴从坑里翻上来、吃过早饭就开始脱土坯:蹲在挖好的泥巴面前、双手抠下一大团、再在铺好的麦芒上细细滚匀、然后双手托着一大捧泥团跑到十几米外的地方,把泥巴扣在胚斗里面、再用手沾水抹平、再把坯斗轻轻提起,一块土坯就成型了。这样的土坯晒干就可以用来盖房子了。每个知青,每人每天都要完成四百块土坯的任务,一天下来,胳膊都抬不起来。但是就这么一块块、荒芜的戈壁滩上房屋就这样一天一天多了起来。

  吃——缺油少盐的日子

  凡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对吃的印象都是苦涩不堪的。当年,每个支边知青的定粮是每月22.5公斤,其中70%是玉米面这些粗粮、30%才是小麦面,产水稻的农场每个月都能吃上顿碎米掺稗子的米饭,而大多数地区,知青们一年到头的主食就是玉米面馍馍、面糊。知青们当时普遍是身体发育的时候,再加上劳动强度大、油水少,都特别能吃,女知青一顿饭可以吃一斤六两面条、男知青打赌吃包子、馒头(四两一个),都能吃上5—6个。由于见不到油,那些平时吃不上的病号饭就是佳肴了,所谓病号饭,就是面条菜叶上能看到一些油腥,常有男知青们为了病号饭,争着朝着面条里面吐吐沫、然后再把面条香甜地吃掉;而一些女知青,难得家中寄来一些香肠香肚,怕被人发现,就躲在被子里面偷偷吃生的……即使是到了春节,为了过“革命化的春节”,一样还是一天两顿饭,照例还是包菜面糊咸菜。不过,知青们还是有一些机会打牙祭的:偶尔有空闲逛巴扎时候,可以拼命地吃,烤馕、白皮面、还有哈密瓜、杏子、梨子等各种水果;男知青有时候运气好,从维族老乡手上能买来野猪、狗、驴子或者打到不知名的野兽,此外,不少知青都有过偶尔“顺”些维族老乡的鸡或者羊的经历……每逢这时候,农场的某个角落,一大锅缺油少盐的白水煮肉和闷头狂吃的知青们,就成了几乎每个知青都难忘的一幅场景。

  婚恋——在戈壁构筑温馨的家

  在南疆芳草湖农场防风林带的一个拐角处,有两棵支边青年种下的白杨树、它们相向生长,婆娑的枝叶交织在一起,这条防风林带已经换了两茬、唯有这两棵被称为“夫妻树”的白杨,人们始终不忍心将它们砍去。它们见证过太多发生在戈壁滩的爱情。在南京支边青年初赴新疆时,男女比例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几乎分到每一个农场的男女知青比例都是1:1,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青年长久扎根在新疆。而绝大多数知青也是把青春的恋歌谱写在茫茫的戈壁上。这些青年在初到新疆之时,都是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在经过几年劳动的锻炼和岁月的洗礼之后,都进入了谈婚论假的年龄。那时候,人们的婚礼极其简单:领一个结婚证、两个人把单人的床板一拼就行了,“奢侈”点的就用木头打个五斗橱什么的,就是一个家了……大多数支边知青都是在新疆就有了子女,儿女的出世,为这个家增添了无穷的欢乐和慰藉,也使得生活更辛劳。除了繁重的劳动以外,男知青从此多了打土堆、修房子、挑柴、挖菜窖子、储存大白菜萝卜土豆、扫雪、赶大车等等活,从夏忙到冬;而女知青则洗衣、做饭、喂孩子,以及在家养鸡鸭……维持知青们的生活来源是领取的工资,刚到农场的是每个人每月22.50元、1967年增加到30.80元,1975年涨到41.25元;直到1978年工资才到50元,这是农工工资,教师、医疗、机务工资则稍微高一些,但总的来说,知青们无论在成家前,或是成家后,生活都是含辛茹苦的。

  1965年南京各区支边新疆知青一览

  秦淮区:

  共540人,社会青年327名,各类应届毕业生213名,其中高中毕业生75人。

  支边地区:

  南疆的阿克苏专区库车县(300人)、阿瓦提(123人)、北疆的阿勒泰专区富蕴(117人)。

  白下区:

  共655人,社会青年334人,各类应届毕业生321人,其中高中生70人。

  支边地区:

  南疆阿克苏专区的库车县(211人)、喀什专区的喀什县(40人)、麦盖提(305人)、疏勒(99人)。

  建邺区:

  共400人,社会青年227人,各类应届毕业生173人,其中高中生70人。

  支边地区:

  南疆的阿克苏专区阿瓦提(181人)、温宿(216人);此外还有3人在北疆的吉昌专区,其中埠康(1人)、呼图壁(2人)。

  鼓楼区:

  共799人,社会青年302人,各类应届毕业生497人,其中高中生181人。

  支边地区:

  南疆的阿克苏地区阿瓦提(799人)。

  玄武区:

  共330人,社会青年123人,各类应届毕业生207人,其中高中生78人。

  支边地区:

  北疆的吉昌专区埠康(119人)、呼图壁(211人)。

  下关区:

  共333人,社会青年216人,各类应届毕业生117人,其中高中生47人。

  支边地区:

  北疆的伊梨专区的巩乃斯(191人)、阿勒泰专区的阿勒泰(142人)。

  雨花台区:

  共83人,社会青年70人,各类应届毕业生13人。

  支边地区:

  南疆和田专区(83人)。

  栖霞区:

  共168人,社会青年124人,各类应届毕业生44人,其中高中生11人。

  支边地区:

  南疆和田专区(167人)、北疆伊梨专区多浪(1人)。

  浦口(包括大厂)区:

  共393人,社会青年251人,各类应届毕业生142人,其中高中生47人。

  支边地区:

  北疆伊梨专区多浪(353人)、拖拉机总站(40人)。(编辑 田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