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阿嘛”,一张没有发黄的“老照片”——“阿嘛”像馆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10:24 贵州都市报

  许多老贵阳人一定还记得这样一个场景:每逢大年初一,一家老小穿上新衣新裤,早早来到位于大十字的“阿嘛像馆”排队,照张喜气洋洋的“全家福”……虽说只是照张普通的相片,但对他们来说却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老字号“阿嘛像馆”历经70年沧桑,为了探寻它岁月中的故事,我们找到今年75岁的刘和国老经理,从上世纪40年代起他就在“阿嘛”工作,直到80年代退休。从他的讲述中,我们翻开了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回忆。

  “阿嘛”的意思是“赞叹”

  抗战爆发后,无数“沦陷区”的百姓纷纷逃到贵阳躲避战乱。1937年,原在广东老家开像馆的彭氏兄弟,举家迁居贵阳,在大十字租了间店面开设像馆,取名“阿嘛”。刘和国老人告诉记者:“‘阿嘛’是广东客家话,意思为赞叹。彭氏兄弟取这个名,是想将像馆工作做到让人赞叹的地步。”由于彭氏兄弟照相技术好、对待客人耐心细致,不久“阿嘛”就开始在贵阳小有名声。

  “遵义会议会址”一照扬名

  “但要说‘阿嘛’真正名扬四方,还是因为彭氏兄弟那张著名的‘遵义会议会址’图片。”一谈起那张堪称“经典”的图片,直到现在,刘经理仍是一脸的兴奋。1951年,受省领导委托,时任贵阳市市长的秦天真需要在省内寻找摄影师拍摄遵义会议会址,送中央审定。秦市长解放前就曾到“阿嘛”拍过照片,多年后照片仍非常清晰。于是他将这个重任交到了彭氏兄弟的手上。当时秦市长提出要求: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对彭氏兄弟既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挑战,因为这不仅关乎‘阿嘛’的声誉,也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据刘老介绍,接到任务后,彭氏兄弟随即带着店内最好的设备————一部30年代美国柯达产的“沙克梯”镜箱式摇头拍摄机赶赴遵义,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开始一系列准备工作。经过半个月的努力,他们在按照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拍摄的多组图片中,选取了一幅最佳的交到了秦市长手中。1951年10月,照片经过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审定后,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时间各地报刊纷纷转载,这让全国人民进一步了解“遵义会议”的同时,也记住了“阿嘛像馆”这个名字。此后,贵州举办的各类重大活动、会议所拍的图片,几乎均出自“阿嘛”。

  “整修”照片破获命案

  “一张好的照片,不仅需要好的摄影,还需要好的整修和好的冲洗,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谈到老像馆的工作流程,一辈子擅长“整修”技术的刘老感慨万千:“不比现在数码的高科技那么方便,我们那个时候,照片的整修全是靠多年的经验!”刘老说了这样一个故事:1958年的一天,时任经理的他接待了公安局一位刑侦员。“他拿出一张相片,一个中年男子躺在地上,是一起命案中的死者。但由于脸部受伤严重,已完全无法识别身份。”刘老说,由于那个年代还没有DNA技术,而阿嘛像馆的“整修”又是最出名的,所以警方只有借助他们的帮助争取恢复死者的面貌。后来刘老将照片反复比照研究后,花了几天的时间,凭着他多年积累下来的精湛的“整修”手艺,终于将死者的面貌基本恢复,警方也凭此作为重要线索,破获案件。

  新时期 新阿嘛

  虽然早在1985年就退休了,但是如今“阿嘛”的一举一动都时刻牵挂着他的心。知道记者来采访,刘老执意要让记者参观一台“阿嘛”的“镇店之宝”————摄影范围可达600至1500人、瑞士产的360度环绕外拍转机及其后期制作设备。“这台机子对于我们‘阿嘛’来说,太重要了,可以说要是没有它,也就没有现在的‘阿嘛’了。”据刘老介绍,作为老字号的国有企业,“阿嘛”的设备相对于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私人影楼来说的确较为老化,且由于人员众多包袱较重,使得“阿嘛”进入90年代后几乎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知道了‘阿嘛’的境况后,贵阳市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立即拨款80万,帮我们购进了这台世界一流水平的设备,将我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最后,刘老兴奋地告诉记者,“阿嘛”将在今年下半年进行股份制改制,重振当年的“雄风”。“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贵阳人知道新‘阿嘛’!” 作者:沈丽琼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