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名校办民校”谈“内部人控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10:33 大洋网-广州日报

  蔡兵

  近年来,一些重点公立中学开始走“名校办民校”的路子,即打着原来国有名校的牌子,走着民办学校的路子,这样便可以在高收费的条件下向社会提供大量优质初中学位。据笔者观察,目前这些名校办的民校招生大多火爆,教学质量也有保证,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实现了社会与“名校”的双赢。但是,“名校办民校”也存

在一些问题。本来,民办学校应当是人员、资金、场地都来自民间,但事实上,一些“名校”在办“民校”时,却利用了大量的国有教育资源———人员、设备、场地等。当然,这并不是白白利用,“民校”必须回报给公立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相当的利益。

  我们应当如何来理解这一现象?用经济学中的“内部人控制”理论来解释也许较为相宜。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青木昌彦对“内部人控制”是这样解释的:当企业为个体或合伙时,所有人与管理人是一致的;当企业为国家所有时,所有人与管理人是不一致的,在重大决策中,管理人作为“内部人”的利益得到有力的强调。即在经济活动中,当所有者和管理者是分开时,常常会出现管理者利用作为“内部人”的特殊地位,将所有者的资产主要用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现象。其实,“内部人控制”现象不仅存在于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也存在于公共机构中,因为市场经济中的公立组织,大多也是所有人与实际管理人相分离的,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政府机关都如此。这些组织在实施各种各样的工作计划时,通常都会打出形形色色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旗号,但实际上往往是在“内部人控制”下,首先追求的是“内部人利益”的最大化。在“名校办民校”的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国有教育资源被“民校”占用的现象,正是公立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在实施“名校办民校”的过程中,追求“内部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搞市场经济建设不能不重视“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在进行任何一项制度的设计或改革时,如果不注意“内部人控制”问题,都可能使结果令人啼笑皆非。如公车改革的目的原本是为了节省财政开支,但在许多地方,改革的结果却成了公务员大幅度增加收入的一个主要渠道。当然,通过改革,过去大量浪费的公车费用多少有了一定的节约。因此,在一些官员看来这种改革是成功的,但许多老百姓看到公务员仅“车补”一项就远远超过自己的工资时,心里还是不舒服。其实,公车改革在“内部人控制”下进行,只能是这种结果。

  认识到“内部人控制”现象的普遍存在,对我们如何搞好改革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改革常常需要面对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利益冲突之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有两种可以采取的措施:一是通过设计科学的制度,让“所有人”与“内部人”的利益尽量一致;另一个就是让一些中立的机构来设计改革方案并监督实施过程。如果我们否认或忽视社会经济活动中,事实上已经大量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不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将各种改革放权交由“内部人”去“控制”实施,那么,许多改革就会在“表面为公众、实际为部门”的道路上走下去,一些国有企业改革就会出现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许多政府机构改革也会变成部门权益的重新争夺和划分。(作者是广东省委党校教授)(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