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子论文:增强新闻评论立意的创新思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16:55 人民网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①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②社会要发展,就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这是大的主题,必条靠人的创新思维才能实现。创新思维是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过程中,能够突破常规,灵活变通常规,积极向上,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老子说:“为之于未有。”③这里所谓的“为”指的是作为,干事业。他认为干事业就应有所建树。应有所贡献和进步,不能因循守旧,模仿别人,跟在别人后面爬行。而要干别人未曾干过的事情,要创造新事物、要开拓新领域、要进入新境界。创新思维寓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中,是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的统一,是发散思维和辐射思维辨证统一,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素质。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④在他人、前人思维成果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作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

  思维是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的思维。这句话精辟地揭示出文章是思维形态的一种外在的表现。事实上,新闻评论也是如此。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精髓,新闻实践犹如奔腾不息的长河,不是处于静态,而是处于动态。新闻实践永远没有止境,新闻创新也就永远没有止境。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⑤创新思维对于新闻评论来说就是以一种新的思想指导实践,从而使新闻评论能产生轰动性的影响。新闻工作者每天要奔波于各地采访调查,而且新闻时效性非常强,要赶着把稿件见诸报端,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如何打破这种局面呢,让创新的思维在自己的脑海里象血液一样顺畅的流动呢?

  一、逆向思维创新法

  逆向思维法,顾名思义,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法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取得突破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都有一个矛盾着的对立统一体。如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启下相倾,音产相和,前后相随。”⑥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事物是有无相互生成,难易相互对应,长短相互存在,高下相互显现,音声相互和谐,前后相互随从,离开一方,另一方则不能孤立存在,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的两个方面构成,双方又依存又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前进。即使是比较“完美”的事物放到不同的社会环境里,也会产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果。所以,我们对不同的事物,或者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评论不能一刀切、一边倒、一窝蜂,凡是绝则偏。像毛主席说的:“记者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⑦

  以《为何怕出经验?》(载《人民日报》2003年11月13日第一版)一稿为例,他确实是一篇采用逆向思维创新法的评论佳作。光看题,没看文章之前,有的人会陷入深思,有了经验,那儿不好?不是可以减少犯前人同样错误的机率。常言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在人们的心中,这句话简直是真理。这似乎不是为前面的想法提供了论据?使人会更加质疑。但带着疑问看完这篇稿子,你不能不被这篇先声夺人的评论所折服。而作者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基层,广泛收集第一手材料,突破常规思维禁锢,揭示了机关作风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所提出的问题意义重大,值得上级部门的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怕出经验的原因:一是从负担重方面进行论证。有了成绩常常又是要加强硬件建设,又是要有专门机构,等等。二是从作文难方面进行论证。“经验内容上要丰富,思想上要扩张,观点上要创新”,搜肠刮肚,冥思苦索,这样的经验不但变味,而且多半不中用。三是从应酬累方面进行论证。经验一旦宣传推广,四面八方来采访的、交流的、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单位领导不得不整天忙于应酬,不见怕说架子大,见了又影响生产和工作。

  作者运用例证法,从三个方面归纳:推广经验中存在形式主义,报道出去,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引起上级部门的重视。评论很好地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喊出了非时代主旋律的声音,从而适应了读者的求异心理,消除了读者的逆反心理。提高了人们的参与意识,强化了评论的传播效果。全文不到四百字,论证严密,说理透彻。

  新闻评论立意的创新,逆向思维创新法是重要方法之一。如何才能做到呢?第一,要克服思维定势。你的思维定在那儿了,你的思维进了牛角尖了,出不来了,那你的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展现出来。第二,要克服习惯性思维。克服习惯障碍,要“破坏”长时间流传下来的现有的东西。人们对旧事物的留恋,长时间形成难改的习惯,久而久之使人趋于保守,在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上等产生心理定势,形成创造思维障碍,阻碍创造性活动的开展。逆向思维要求新闻评论立意不落俗套,要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见解,在论据充分的前提下,要敢于发出独到的见解。

  二、外向思维创新法

  外向性思维是指从一个信息源引发多层次、多向思维的思维模式。所谓外向性思维,是指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狭隘眼界,多视角、全方位看问题的思维;它与把事物彼此割裂开来、孤立起来、封闭起来,使思维具有保守性、被动性和消极性的形而上学思维是根本对立的。具备了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就能够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改革开放的启动和运行发展均离不开“对外开放”思想,即对其他民族或国家一切有益于人类进步的优秀文明(物质的和精神的)开放,吸收其精华,服务于中国的发展。而开放思想又基于深厚的开放性思维方法,因此,外向性思维无疑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科学思维方法。在这种形势下,记者封闭型的思维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只有外向性思维方式才能使新闻评论的立意创新。

  以《愤慨之余的的思索——评台湾发生的造假大陆酒案》(海峡之声广播电台1986年3月18日播出)一稿为例,许多人首先对台湾不法商人制造假酒案犯罪行径感到愤慨,很容易看成是一般的商业违法事件。但当你运用开放性思维,把它与台湾社会这个大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你的思路会焕然一新,发现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社会事件。作者在分析事件时,并没有就事论事,紧扣当时台湾当局死守“三不”政策的形势,遵循了这样一条思路:之所以出现台湾不法商人假酒案,是因为台湾许多人希望得到大陆产的酒,以解思乡之愁,而台湾当局死守“三不”政策,致使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如果能让大陆的产品进入台湾市场的话,就既能使台湾同胞及时尝到大陆的美酒,又可以杜绝造假大陆酒的案件发生,实在是一举两得。这样,评论既批评了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有违民意,又赞赏了它对假酒案的认真态度。笔者认为,这样的思路是合理的,它使作者对评论的立意升华到社会与历史的高度,真正触及到了事物的本质。如果作者的思维不是开放性的,而是封闭性的、就事论事,新闻评论的立意也就没有现在的高度和深度,也就很难成为政策性很强的新闻评论精品。外向思维能达到新闻评论创新的目的,有人说,大部分好点子,都是由平凡的事物或观念组合而成。“组合”,就需要大量的素材,而获得素材的最简捷的最经济的方法是接受知识和信息。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外向思维便无法启动。从这一点来说,丰富知识储备,拓展知识面是造就外向思维的关键。另一方面,思路要开阔。既要想到现在,又要想到过去和未来;既要想到本行业,又要想到其它行业;既要想到中央领导,又要想到基层群众;等等。

  三、变形思维创新法

  所谓变形思维,新闻评论者在思维过程中,运用假设扩大、假设缩小、整体分割或信息添加的方法对事件的形状加以改变,从而新的思路,使评论的立意能创新。2005年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用了常睿写的评论:《送“炭”未必下“雪”时》,是一篇运用了变形思维,提出了新观点的评论,特引文如下:

  连日来,全国部分地区普降瑞雪,气温骤降。有些贫困户缺衣少粮,房屋窜风漏雪,在寒冷的冬日里,日子有些难过。为此,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行动起来,慰问贫困户、下岗职工、五保户,为困难群众送去衣被、粮油和慰问金等。这一“雪中送炭”,不仅帮助了困难群众安全过冬,也温暖了困难群众的心,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殷殷关爱之情。

  当然,从更有利于困难群众度过寒冬的角度看,送“炭”未必都要等到“雪”下时。雪中送炭固然可解燃眉之急,也并不算晚,但如果在“雪”下之前就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早动手,早安排,提前把“炭火”点燃,让困难群众有充足的准备来抗击大自然的侵袭,岂不更好?愿我们为困难群众送去更多的“炭”,不仅在“雪”后,更应在“雪”前。

  作者从“连日来,全国部分地区普降瑞雪,气温骤降”这一事实出发进行立意。作者通过变形思维,在第二段中,笔锋一转,从更有利于困难群众安全过寒冬的的角度出发,从“我们为困难群众送去更多的‘炭’,不仅在‘雪’后,更应在‘雪’前。”使评论的立意有了创新。

  这样的论点,一是比过去新,二是更实际。前一种“雪中送炭”的做法,我们已司空见惯。每当灾害发生时,打开电视准能看到党政领导,带着物资对贫困群众进行慰问,深一脚、浅一叫地走访群众,指导群众抗灾。如果按评论新立意的提议做,告诉人们怎样防灾,也许所受损失会更少。笔者认为,变异思维的灵活运用,要求新闻评论者密切关注实际工作和群众的生活,下大力气进行调查研究,有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要敢于提出,只要对群众有利。

  四、发散思维创新法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己知信息中产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向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吉尔福特认为,经由发散性思维表现于外的行为即代表个人的创造力。对于新闻评论者来说,在思考问题时,不能沿着单一的线索,而要纵横交错,四面开花,要广伸“触角”,思维要像“雷达”一样,在三百六十度的空间“扫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照、观察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新问题,接受新事物,得出与常人不同的看法,写出立意有新意的评论来。

  以《莫把“脱困”当“脱险”》(辽宁电视台2000年11月22日首播)为例,首先此稿题材重大,世纪之交,中国加入WTO在即,国有企业肩负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迎接经济全球竞争的重任。而全国国企改革与脱贫重点在辽宁、信心在辽宁、希望在辽宁。辽宁国企提前完成三年的改革与脱贫目标的这一事件,应该说对全国国企改革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果简单作为一条消息播出的话,或写成一篇表扬的评论,写党政领导怎么怎么关心国有企业的发展、企业上下员工怎么怎么努力工作,并号召全国国有企业向辽宁学习。这样既省事,领导看了又高兴。而作者并没有直接写篇报喜的消息草草了事。而是用发散思维来看待此事件,并对此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对对有关部门进行调查采访。统计局副局长说,从数字上看呢,仍然有30%的企业处在亏损,亏损额仍然达到15亿元,这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那么在这些企业中呢,还有155户企业利润很低,甚至是零利润。经济学教授认为,竞争是无休止在进行的,那么企业怎样真正脱险呢?真正脱险只能是你自己创造一个适应市场经济挑战的内在机能。企业家姚俊喜则眼光更长远,他认为市场是变化万千,今天可能由于国家政策的拉动,你形势好了,明天有可能另外一种因素影响,你可能不好了,特别是我们国家准备加入WTO,国外的厂家全部进入中国市场,那前景就更令人担忧了。作者得到上述信息后,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辨证分析,使这篇评论的立意得到升华,得出的结论并不像事件表面现象,那么令人可喜,即“脱困”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脱险”。

  正确把握发散思维。一是要保证思维的流畅性,即在思维过程中善于排除干扰;二是要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即触类旁通、闻一知百;三是要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即具有超常的独特见解,不人云亦云,不炒冷饭。

  增强新闻评论立意的创新意识,本文主要论述了四种方法,其实还有很多好方法,因篇幅有限仅选主要方法论述。但光有方法,没有新鲜材料、没有创新意想,也是不行的,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或无本之末。所以新闻评论工作者要加强理论学习,抓好“两头”,尤其要善于从群众中了解新的创造、新的发明、新的做法、新的见解,使自己永远保持新闻评论立意创新的“源头活水”。

  注解:

  ①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6月14日至20日在西北五省区考察时的讲话。

  ②选自2004年6月2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③《老子·六十四章》。

  ④出自陶行知先生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

  ⑤盛沛林:《创新——新闻报道改革的不竭动力》(《军事记者》2003年第三期)。

  ⑥《老子·二章》。

  ⑦摘自新华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出版的《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中的《记者头脑要冷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