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警惕外资带来的虚假繁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02:03 东方早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一个经济弱国变成了一个经济大国,并成了世界经济一个新的火车头,创造了一个新的奇迹。

  关于这种奇迹的产生,我个人的看法是:“改革”是前提,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如果没有对内改革,就不可能有对外开放。“开放”是关键。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外资企业不仅带来新的管理、新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产品、新的出口和新的就业

,更主要的是还带来了新的语言、新的文化和新的思维方式。在这些新事物的冲击下,国人视野被打开,思想得解放,产生了一种新的追求和动力,反过来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又产生了推动作用。

  换句话说,在中国经济奇迹的背后,外资企业功不可没!

  然而,与许多看上去很美的事物一样,外资对中国而言也是一柄双刃剑。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的居民收入和社会财富增长速度远赶不上经济的增长速度,中国自身的生产力水平与巨大的经济规模不相称,即出现了“增长而不发展”的拉美困惑。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制订了一个战略就是“以市场换技术”。但从现在的情况看,市场换出去了,但技术却没有换回来。中国汽车工业搞合资,搞了20多年,至今满街跑的都是贴牌车。外资凭着手中掌握的核心零部件或者关键性技术,从中国市场上获取了超额利润。有研究表明,2004年,外国投资在中国实际投入30%资本的情况下,却能占到50%的股份,并获取70%的利润。

  由于过多的成果被外资拿走了,在一定程度上说,外资给我们带来的是“虚假的繁荣”。对国人来说,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繁荣的气氛,但其中不少人却将无法享受到繁荣的成果。面对如此现实,我们不能不去问一个问题:我国引进外资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笔者以为,引进外资的目的不能一成不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侧重点应当有所不同。具体地说,在初期,引进外资主要目的应该是引入资金、培育产业和市尝激活经济等;在中期(即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其目的就应转变为请进“教练”,用以“培养”本国企业素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后期(即成熟阶段),目的又应转变为引入公平竞争者,通过既合作又竞争的方式,产生“协同发展”效应。

  只有在初期,引入的外资由于承担着开拓市场和激活经济的重任,我们才应该给予适当的优惠待遇,以对冲其付出额外的代价。进入中期以后,就应当开始逐步加以取消。

  对照我国27年来利用外资的具体实践,在东部地区,早已经过了引资初期,但外资的优惠政策依然还在一如既往地继续着,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恰当的外资优惠政策带来的弊端有不少。对国内企业而言,与其通过长期而艰巨的努力去引进和消化技术,不如转换身份以外资企业的名义来投资更实惠。

  税收优惠给了外资企业超额利润,也变相给了它们不平等的人才竞争优势。他们就可以从超额利润中拿出一部分给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工资和从国内企业中挖走技术人才。在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就是软件开发业,如果你付不起国际标准工资,你就留不住好的人才。国内一些从事高端产业的企业目前就不得不处于以下一种尴尬:“投资的是国际高成本的劳动力市场,收获的是国内低收益的商品市常”

  与此同时,为了吸引外资,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相互展开了一场竞争,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市场竞争。为了提升吸引外资的竞争力,许多地方不仅过度给予外商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而且降低环保要求,许多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也被引进,导致本土资源被过度消耗,自然环境则急剧恶化。这实际上是一种“失血式”经济增长,虽然会产生短时繁荣,但长期看这绝对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是因为存在着上述诸多弊端,我们必须得尽快评估当前不同地区使用外资的情况,对于已经度过利用外资初期的地区,应该尽快取消对外资的优惠。

  当然,有人会担心,改变优惠政策可能导致外资大规模地撤离,从而导致我国经济出现动荡。然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6月23日发布的《外国直接投资与近期发展》报告中指出,决定国际直接投资流向的首要因素是宏观经济形势,其次是汇率,第三是国际贸易领域的重大变革(其中尤以中国入世和国际纺织品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影响最为重大),第四是放松管制和接近市场等结构性因素。报告根本就没有提及优惠政策这一项。

  由此看来,优惠政策虽然在各地吸引外资的竞争中会发挥显著作用,但如果取消它,按上述标准来衡量,中国对外资竞争力的排名依然会在发展中国家中列第一。

  在结束本文之前,笔者还想提醒一点:在制订外资利用政策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不搞“一刀切”。对东部地区而言,利用外资已经进入了中期阶段;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利用外资才刚进入初期阶段。所以,在东部我们需要加速清理外资优惠政策,在中西部则还需给予规范、有序、可由中央统一协调的优惠政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