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透视当今“啃老”一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04:3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邻家女儿微微今年大学毕业,因为想继续考研深造,便留在家里专心复习。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开始工作赚钱,而自己却只能整天在家里靠父母生活。微微心里也有压力:“以前大家都是学生,也不觉得哪里不对劲。而今同学们有的成了白领,有的出国打工,纷纷独立。我却仍然在家里准备考研,生活来源全依靠爸妈。看着他们一天天地操劳,心里真不是滋味。

  成年人却要老年人养

  当今生活中,像微微这样的现象并不乏见。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老年人养着。他们有“啃老”或变相“啃老”的经历。

  何为“啃老”?意指城市的年轻人到了就业年龄却因各种原因没有就业。这类年轻人被称为“啃老一族”或“傍老一族”。这种称呼是网民的一种戏谑,而社会学家则称他们为“新失业群体”。

  据悉,“啃老族”的构成主要有六类人群:

  第一类是学历低、技能不占优势的青年人,他们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岗位,但又嫌工作苦、收入低而不愿就业,这一类人占30%左右。

  第二类是高校毕业生。他们对就业岗位期望值过高,过于挑剔,最后索性不就业,这一类人大约占20%。

  第三类是从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他们对新工作非常挑剔,如果不比原来的工作好就不就业,这一类人大约占10%。

  第四类是以工作太紧张、不适应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不好和希望再学习等理由自动离职的人。这些人放弃了原有的工作,离职以后以休养为主,他们所占的比例在10%左右。

  第五类是创业幻想型的年轻人,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没有项目,看什么都想干,结果创业不成功也不愿意给别人打工,这一类人大约占到不就业人员的20%。

  还有一类人不停地变换工作岗位,形成习惯性跳槽,跳来跳去,最后“漂”在社会上,这一类人占10%。

  要从精神上“断乳”

  看着愁眉苦脸的父母,再看看衣食无忧的“啃老族”,人们对“啃”族们的指责铺天盖地。有人指出中国人在对子女的抚育过程中,“养身”往往胜过“养心”。多数父母关注子女身体是否高大健壮等生理指标,远远超过其人格是否成熟健康等精神性指标,以致于抚养子女的重点只限于孩子是否穿暖了、是否吃饱喝足了、营养是否到位,而孩子在精神上是否独立、人格成熟与否却鲜被问津。这种观念造就了“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使他们产生依附性地认知,无法从精神上断乳、自力更生,更别提给父母养老了。

  以上的种种情况致使“啃老族”鲜有面对挫折、委屈的经历,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他们缺少技能,缺乏社会阅历,不能吃苦,但又享受惯了物质生活,吃穿玩乐的费用基本靠父母。随着父母退休、下岗或者其它原因造成的经济来源减少,“啃老族”的经济支柱也会日益衰弱,甚至会面临生存危机。

  授其鱼不如授其渔

  帮助“啃老族”重塑人生,首先抓思想教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年轻一代不能指望父母养活自己一辈子,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育成人,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年轻人成年后应该自强自立。

  目前“新失业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已经步入应该成家立业的年龄阶段,没有稳定的工作,负担又日渐沉重,社会稳定将经受考验;另一方面,现阶段“老失业群体”已经达到峰值,今后所增加的失业人员将会主要来源于“新增劳动力”部分,我国未来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中联建议,首先政府应该成立专门机构帮助他们就业。建立“新失业群体”的动态档案,建立有效的管理办法,为妥善安排培训、就业打好基础。要就业,须有“一技之长”。政府要加大各种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啃老族”没有经济来源,技能培训不妨免费。同时,我国应推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解决青年就业问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9月06日 第八版)

  作者:余灵杰 孝金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