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河南拿什么争夺产业转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04:42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河南拿什么争夺产业转移?(图)
核 心 提 示

  市场经济就是候鸟经济,哪个地方成本最低收益最高,它就飞向哪里。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符合”梯度转移”的经济规律,是大势所趋。河南和中部、东北其他省份一样,奋起争夺这一轮转移。

  但对于中部地区来讲,区位优势都是相对的,资源优势各有千秋,劳动力成本相差无几,优惠政策大同小异。产业固然在转移,但凭什么一定会转移到河南?是不是所有要转移的产业,河南都要积极去承接呢?专家的意见是:理清本省优势,在整体产业规划的框架下有针对性地承接产业转移。

  第一篇

  产业转移浪潮拍门来

  标本一鞋业:一次洽谈会推进一个产业

  关键词8月20日中国郑州鞋业贸易洽谈会

  典型事例目前已有30多家鞋业企业意欲投资河南

  历史的改变,往往缘于偶然。

  8月20日到22日,河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鞋业贸易洽谈会在郑州达发新鞋城举行。

  这无论对沿海鞋业还是对河南鞋业来说,都只是一次偶然事件。

  但如果不是因为有这个洽谈会,媒体也许不会想到去刻意“关心”鞋业的发展,沿海鞋业正在萌生的大举转移冲动将和其他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一样,默默无闻地进行。

  如果没有媒体的关注,河南诸多对招商引资急迫的县市也不会齐齐把目光瞄向沿海鞋业,共同托起河南鞋业重振辉煌的梦。

  因为这些努力,沿海鞋商挑剔的目光在全国看来看去后纷纷投向河南。

  8月21日,记者在河南宾馆见到了前来参加中国郑州鞋业贸易洽谈会的深圳市龙岗皮革鞋业商会会长梁惠南先生。他此行的目的是寻找投资机会。

  他有两个鞋材生产厂,三个贸易公司,年销售额近1亿元。

  梁先生说,眼下深圳市政府已明确,要重点发展使用劳动力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如果说过去制鞋企业还是零星外迁的话,现在沿海鞋业产业转移正在形成一波浪潮。

  他说,当地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把眼光瞄准外部,有的往东北迁移,也有的到中部省份落户。

  在河南宾馆,记者还见到了深圳市皮革鞋业商会一行几人。此外,来自广州、温州、晋江、东莞等几个国内主要鞋业基地的商家都在洽谈会上忙碌奔波。

  样本二服装业:今日郑州 昨日温州

  关键词郑州服装业的民间崛起,商贸业带动加工业

  典型事例郑州女裤年产量达两亿条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全国霸主

  几乎是不经意间,郑州服装业崛起并惊艳全国。

  2004年9月21日,郑州女裤展示中心在郑州银基商贸城开业,崛起于民间的草根产业,开始以一种集约化的形式谋求全面突围。

  一年后的今天,这股不容忽视的民间力量正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官方待遇。

  5月8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做出批示:“应趋势而上,打响郑州服装业的品牌。”

  7月13日,在银基商贸城召开“振兴郑州服装业品牌研讨会”。

  7月30日,郑州市政府举办“郑州服装发展高层论坛”。

  官方力量的支配,或将成为郑州服装业全面崛起的一个契机。事实上,成功的模式就在眼前。

  2000年,温州市政府提出了“穿在温州”的口号,并把打造“中国服装名城”列入政府工作计划。2001年,温州的服装年产值就达到165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的1/10,令上海、广州等原来的服装行业“老大哥”城市大为惊叹。在服装业的发展上,今天的郑州像极了2000年的温州。靠市场的自然调节,郑州服装业已成功度过生存期,驶上既定的快车道,政府所要做的,似乎只需要趁势而上。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尚没有温州、广州等地的知名服装品牌将加工厂迁往河南。但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在郑州自发崛起的服装加工企业,大部分来自广东、浙江、福建等地。

  记者从郑州市工商联服装商会了解到,目前郑州市从事服装生产加工的人在10万人以上,服装生产加工企业总计近3000家,女裤年产量超过2亿条,化纤女裤甚至超过广东而成为全国霸主。

  与官方意志更强的招商引资相比,郑州服装业基本凭借一种市场的力量,自发崛起于民间。这或许是产业转移的另一种模式。

  标本三小商品:一个40亿元项目闻香到荥阳

  关键词中原国际小商品城典型事例一帮浙江商人在全国多个城市考察了近两年,最终主动选择落户在郑州与荥阳交界处的荥阳地界上

  总投资预计达40亿元的中原国际小商品城入驻荥阳的方式,多少有些让人意外:这并不是荥阳方面绞尽脑汁四处招商结下的“硕果”,而是该项目主动前来“凤栖梧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规划之初就着力吸引沿海小商品生产厂家进驻,其目标是建成一个加工、贸易一体化的小商品王国。一些颇具实力的厂家正在门外徘徊,犹豫着是否进驻。

  资本逐利而往,40亿元缘何自动流向荥阳?其背后到底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

  正因为此,我们将之作为“标本”加以解读。

  叶小东是浙江人,中原国际小商品城的销售副总监。

  据他讲,在义乌,一个10平方米的摊位,一年的租金最少要30万元,运营成本水涨船高至40万元左右;劳动力、物流、水、电等成本大幅上涨,很多工厂都是“开三停四”。这些因素,正在大力削减以价格低著称的义乌小商品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产业转移是一定的,但往什么地方转移是个问题。

  叶小东说,两年内,他们跑遍了中国大部分城市,最后把目标锁定在西安、沈阳和郑州。几番比较后,郑州以相对更优越的区位优势胜出:远离浙江辐射、大交通、大辐射、成熟的商贸物流格局、政府支持力度比较大。最终,项目落户在郑州与荥阳交界处的荥阳地界上。

  据荥阳市政府一位官员介绍,该项目协议已签,保证用地面积为3000亩,控制在5000亩内。荥阳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就该项目成立了一个由市委书记、市长挂帅的领导小组。

  据叶小东介绍,首期工程即将开工建设。

  但这样一个项目,占用的土地面积如此惊人,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在心中打个问号:这个小商品王国的建设会否一帆风顺?

  第二篇

  河南各地抢抓转移机遇

  样本一新郑:紧急规划新产业园区

  关键词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顺应产业转移大势,规划工业园区群体成员安阳市、荥阳市、西平县、兰考县等

  “我们得抓住这次产业转移的机遇。”8月20日,新郑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新民说。

  赵的另一个身份是新郑港区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而他要抓机遇的载体,正是新郑市刚刚规划的郑州(空港)名鞋工业园,这是一个占地面积达2平方公里的工业园,立志于打造成中原鞋业生产基地。

  “从《大河报》关于温州鞋要外迁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沿海制鞋业要北上西进的趋势,就顺势规划了这个工业园。”赵新民说。据赵介绍,该工业园位于郑州新郑空港台商投资区南部,他们要依托河南交通区位、资源等优势,引进国内外知名鞋业厂家入驻,构建产业链条齐全的中原鞋业生产基地。

  “相对于温州拉四送三的电力供应与每亩高达100万元的土地价格,新郑的优势较为明显。”赵新民说。

  而在更为广义的范围内,新郑的优势也是不言而喻的。郑州作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鞋业交易批发集散地,年交易量5亿多双,批发交易额60亿元至100亿元人民币。河南将近1亿的人口,自身消费量占中南地区的25%。

  有这样一种分析,以郑州为中心,半径500公里的5小时经济圈可以辐射3.6亿人口,半径1000公里的12小时经济圈可以辐射7.9亿人口。2010年中部高速客运铁路网投入使用后,将形成以郑州为核心的3小时经济圈,覆盖全国经济总量的2/5强。

  据介绍,目前该工业园区已成功地吸引到包括台湾统一、台湾正林、三九制药、空港国际航空物流等知名品牌企业入驻。仅就鞋业基地来说,中乒鞋服CTT、人生路鞋业等已成功进驻。

  好的开始并不意味着最终的成功,关于产业转移的竞争也很快出现。仅就河南省内,安阳、西平、荥阳、兰考等市县也都注意到了这块蛋糕的出现,并闻香而来。

  标本二孟州:“皮革之都”再铸“皮鞋之都”

  关键词本身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在产业转移大潮中顺势而上,实现产业升级

  群体成员孟州、许昌等

  面对沿海鞋业产业转移汹涌潮流,“皮革之都”孟州市正强烈地表现出再造“鞋业之都”的冲动。

  8月21日,在中国郑州鞋业贸易洽谈会期间,孟州市由人大、政府主要领导组成的高规格代表团,借机把沿海鞋商拉到河南宾馆搞起“孟州市情说明会”,随即又带他们实地考察。

  “吸引鞋业转移,孟州做好了充分准备!”孟州市市长魏超杰说。

  此言非虚,目前一个占地近3000亩的鞋业工业园已经做好规划,虚席以待各路商家。

  据悉,孟州市里南庄镇桑坡村素有“皮毛之乡”的美誉,是亚洲最大的羊剪绒加工基地。在这里,每年加工羊皮1200万张,年产值达15亿元。

  孟州加工的皮革源源不断地销往日、美、英、德、澳、韩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温州、广州、重庆等地制鞋企业所用的鞋里皮90%来自这里。孟州立志打造中国的“皮革之都”。

  可这个准“皮革之都”又在不安分地进军“皮鞋之都”。孟州市副市长高善兴对记者说,鞋业工业园距离桑坡村五六公里,目的就是利用当地的皮毛优势;过去,出去的是初加工的半成品,今后将直接生产出最终的产品——皮鞋,提高产业附加值。

  目前,孟州市已出台一系列政策为工业园“开道”。

  在许昌,中部鞋城的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中。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昌就有在国内相当有名的美菊鞋业,目前,骆驼鞋业已经成为国内单体生产规模最大的鞋厂。许昌方面觉得,自己既然有这么好的产业基础,许昌提“中部鞋城”,建鞋类生产基地,比省内其他地区更有产业基础。

  标本三滑县:一句话成就一个大产业关键词劳务经济下的“蛋”群体成员滑县、固始等地滑县县长张金泉说,他真没想到,一个邀请成就滑县一个大产业。

  从2001年开始,滑县开始向香港德信电子集团设在福建莆田的分厂输送民工,至今已有近3000滑县人在该厂工作,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该厂主要生产计算器、防水表、无绳电话、电脑上的电子元件等。

  “你们这儿招工难,各项成本又高,还不如到我们滑县去投资办厂呢。”2004年12月份,安阳市委副书记李发军和滑县县委书记黄道功到福建莆田看望滑县籍民工时,有意地抛出了这样一句话。

  德信电子的老板真的上了心,如果把工厂搬到滑县,土地、劳动力、税收、水、电等成本都将大幅下降,比如,德信电子在福建的工厂,工人平均工资近千元,在滑县为400元左右。当然,运输成本会增加,但河南自身巨大的市场及对周边强力辐射所带来的效益,会将这部分上涨的成本抵消。双方迅速进入“相亲”程序。

  2005年1月6日,张金泉县长和德信老总林平基先生签订了投资合同。2月18日,德信(河南)电子有限公司在滑县原粮食机械厂闲置14年的厂房里开工生产了。

  大半年来,德信电子已投资近7000万港币,生产蒸蒸日上。目前,该厂每天有40万只计算器运向省内外。该厂原有的车间已吸纳3000人就业,还有3个新车间将在9月份扩建完成,届时将吸纳4500人就业。同时,该公司近期将投资1亿港币,在滑县开发区新建一个占地168亩的新厂。

  更令人欣喜的是,看到德信电子在滑县的日子过得很滋润,其姊妹公司香港新威电子集团也来了,该公司投资1.2亿港币,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厂房,预计9月中旬投产。

  和这两家公司配套的企业如塑料厂、纸箱厂、彩印厂等都纷纷前来洽谈投资办厂事宜。一个产业链在地方政府有意识的培养下正飞速成长、完善。

  据张金泉讲,滑县是农业、人口大县,富余劳动力就高达40万人。德信电子和新威电子两个厂的产值预计两年后均可达到5亿元左右,用工规模均为万人左右。届时,滑县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一条电子产业链,使一大批当地人致富!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滑县此次招商引资的成功,其实也是劳务经济下的“蛋”。河南是劳务输出大省,很多地方都有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如何利用好这个资源,引进适合地方发展的产业,期待各个地方的“掌门人”破题。

  第三篇

  谁在同河南竞争?

  所谓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符合“梯度转移”的经济规律,是大势所趋。

  但对于中部地区来讲,区位优势都是相对的,资源优势各有千秋,劳动力成本相差无几,优惠政策大同小异。产业固然在转移,但凭什么一定会转移到河南?

  在迎接这一轮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谁在同河南竞争?

  这并不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7月7日,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朱峰告诉记者:“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招待外省来温州招商的客人。江西、四川、重庆、河南、湖北、辽宁、吉林等省的都有。”

  8月初,记者的一位在广东东莞某电子厂做投资分析的朋友说,他最近要到安徽阜阳出差,考察当地的投资环境与运营成本。

  事实证明,此次产业转移涉及的地区范围较广。“这次产业转移的承接不仅仅局限于中西部省份,还包括东北几省。可以说,除产业输出省份以外的所有地区都渴望成为承接者。”有专家如此分析。

  可以说,放眼四周,皆是河南的竞争对手,竞争的激烈性也由此不断升级。

  “找我们谈招商的地区,给出的条件都非常优厚。”8月20日,前来参加郑州鞋业贸易洽谈会的一位广东鞋厂老板说。

  据记者了解,各地推出的招商优惠措施多种多样,有免税的,有变相奖励的,有些地方甚至抛出了“零地价”的优惠措施。

  对此,河南省南部某县副县长对记者说:“我们知道这些措施都是违规的,但为了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已经顾不了这些了。”

  这种做法似乎值得商榷。

  市场经济就是候鸟经济,哪个地方成本最低收益最高,它就飞向哪里。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它会在全球的各个角落寻找利润。

  “其实,我们能给的条件,别的省份也都能提供,比如,丰富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等。”河南省贸促会招商引资办公室主任梁杰一说。

  显然,如何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需要政府拿出足够的智慧来解答。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贸促会会长张以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人力、区位、市场、资源、能源,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所必备的五个要素河南都具备,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时,河南完全有条件成为投资商的首选之地。

  第四篇

  河南还需做什么?

  河南完全有条件成为产业转移中投资商的首选之地。但河南要成为“首选之地”,还需要多少时间、心智成本的累积?河南还需要做什么?

  “依我个人判断,这轮产业转移的速度非常快,恐怕也就5到10年的时间,河南必须抢抓这次机遇!”河南省商务厅政策研究与对外开放处处长穆荣国称。

  “这轮产业转移已经进行几年了,现在正往高潮走,河南还有很多机会!”张以祥也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连日来,记者奔走在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中间,试图找到一些最接近真实、能给河南各地迎接产业转移提供借鉴、警醒的真知灼见。

  高效廉洁的政府

  这是一个应该能引起政府深思的答案,更是一个难解又欲解的命题。

  记者采访到的官员、企业家、专家等方方面面的人士,在回答记者“为了更好地迎接产业转移,河南还需要做什么?”这个问题时,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惊人一致:高效廉洁的政府。

  穆荣国称,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投资商最担心的事依次是,政府失信、办事效率低、吃拿卡要等。

  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商务成本的高低将成为左右商家投资行为的重要砝码。

  所谓商务成本,一是硬成本,如劳动力、土地等;二是软成本,包括税收、工商管理费、市场信用、市场运行规范程度等交易成本,也包括治安环境等制度成本。

  软成本有时也被称为隐性成本,在很多企业老板看来,内陆地区的硬成本虽然很低,但隐性成本却非常高。

  消弭隐性成本,就是消除投资商的顾虑。河南该如何来做呢?河南这几年一直在行动。尤其是去年以来,优化投资环境的鼓点一直很急、很实。

  其中最引起关注的当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在河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打造诚信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的“五子登科”战略:换脑子、挖根子、变法子、装轮子、闯路子。

  徐光春提出的“河南开放度有多大,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等言论,也被企业老板们挂在嘴边。

  河南省委政研室财贸处处长王英超称,在全球化浪潮中,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都会逐步消失,河南要实现跳跃式发展,必须有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实现这些目标的支撑点无一不是“高效廉洁的政府”。

  提高劳动力素质 “河南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廉价。”向投资商推介河南时,这是必说的一句话。

  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劳动力素质问题。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博士李钢介绍,2003年,他在为苏州市作高新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时发现,东莞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向苏州转移,但苏州的土地价格、人均工资等比东莞还略高,这到底是为什么?研究发现,苏州当地劳动力素质较高,员工培训成本很低,政府对企业干涉少,社会交易成本低,因此很受投资商青睐。

  “虽然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比较便宜,但如果劳动生产率过低,仍然没有竞争力。”李钢称。

  令人欣慰的是,河南有一支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王英超称,这些产业工人既有前些年乡镇企业大发展时培养出来的人,也有这些年放下锄头去发达地区打工“鼓了腰包、换了脑子”的人。其实,河南人恋家,只要工资差距不是太大,谁还会远走他乡?

  构建产业集群

  李钢认为,一个地方是否有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吸引资金的重要砝码。政府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有意识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吸引龙头企业放到重中之重,因为一个龙头企业的进驻,可以带动相关配套企业的迁入。

  中国郑州鞋业贸易洽谈会期间,国内皮鞋业龙头企业——康奈集团副总经理郑莱莉专门来郑督阵。在这位年轻女少帅看来,河南的消费市场、对周边区域的强大辐射力让他们公司不能小觑。

  目前河南省皮鞋销量在全国区域市场中名列前5位,并且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可惜的是,“康奈”暂时还没有投资河南的打算。郑莱莉认为,眼下温州和中部省份相比,虽然缺乏土地、资源等成本优势,但却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与鞋业配套的各种零部件生产商以及相关产业,能够提供资源的高效配置。眼下,虽然河南具有鞋业生产的多种优势,但还没形成较大的产业集群,对入驻企业来说,如果说投资成本不高,但配套资源缺乏,为一个配料还要绕道省外,那就在另外环节抬高了成本。

  “河南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引进各种相关配套产业,通过产业集群,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郑莱莉对河南如何承接产业转移非常关注。

  郑莱莉的这个观点,不同的专业人士在不同的场合也曾反复向记者提起。

  做好产业规划

  是不是所有要转移的产业,河南都要积极去承接呢?

  李钢的意见是:河南要厘清本省的优势,确定自己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是什么,在整体产业规划的框架下有针对性地承接产业转移。

  李钢对河南一些县市不顾实际群起迎接产业转移的做法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千万不能一哄而上,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在产业调整中有计划地进行产业转移。否则,产业今天转移来,明天又转移走,是很可悲的。

  “产业转移是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始终都有产业在转移。河南不必太急躁,不是说错过了这班车就再也没车可坐了。”李钢称。

  河南省“十一五”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的编制中,相信不久就会有结果出来。河南各个县市,既要敏感地抢抓机遇,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迎接产业转移。

  警惕环境污染

  拒绝污染,拒绝耗能。响亮地提出这样的口号,也许会让各级政府、各级环保部门,在未来几年,不会被环境保护问题压弯了腰。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产业“梯度转移”多为传统产业“梯度转移”,若产业项目选择不当,就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

  在全国很多地区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当地急于发展经济,饥不择食,把污染严重的项目引了进来,虽然使得经济总量增加了,也使得环境污染加重,反而恶化了环境。那些对资源的无序开发、过度利用的情况,更是举不胜举。

  产业转移当头,环境保护的警钟也应该敲响了。

  策划财经部 执行记者 王鲁峰 黄涛王春利 文 李文波图

  目前郑州市从事服装生产加工的人在10万人以上,化纤女裤成为全国霸主

  责任编辑:任远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